四五年派(Angkatan'45),文学-外国文学-希伯来-以色列及其他亚洲文学-印度尼西亚文学,印度尼西亚文艺流派。一般指从日本占领印度尼西亚到八月革命结束(1942~1949)这一时期出现的一批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方法不同于“新作家派”忧郁感伤的浪漫主义,而是充满活力的表现主义和反映当时政治斗争的现实主义。代表诗人Ch.安哇尔首先采用表现主义手法,他的诗歌形式独特新颖,诗句凝练紧凑,开创了印度尼西亚诗歌的新风格。P.A.杜尔等作家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独立战争的情景,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伊德鲁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所表现的“新简练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月革命初期,“四五年派”作家对民族独立战争尚持积极态度,后来受“普遍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有些作家逐渐脱离现实斗争,表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四五年派”中的多数作家来自原是以Ch.安哇尔为首的“文坛社派”。1949年1月罗西汉·安哇尔第一次把“文坛社派”改称为“四五年派”,并把八月革命时期涌现的青年作家包括在内。关于“四五年派”的称呼问题在印度尼西亚文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