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个好名字,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个宝贵礼物,一个好片名,也是导演、制片方、发行商给予电影的期许。事实上,给电影取名不算是个新鲜的学问,但近年来华语电影片名却出现了个有意思的趋势:那就是对标点的使用。
《如果·爱》 标点的开端
这一切主要是从陈可辛的《如果·爱》开始。2004年底陈可辛筹拍这部电影时,只有英文名Perhaps Love,正式开拍时中文名叫《如果爱》,上映时陈可辛果然改了,“如果”和“爱”中间多了个点,海报上写得很清楚。事实上,除了少数媒体在撰写报道时严格遵照《如果·爱》片名,绝大部分观众和媒体并没有把这个“点”当回事。在采访中,陈可辛还是细心地解释过这个点的意义:中间的符号代表的意思是“也许”,因为剧中周迅的角色也不确定爱的是金城武还是张学友,很模糊的概念。
《不能说的·秘密》 只为好看
《如果·爱》之后,标点符号越来越多地用在华语电影名字中,比如刚被香港推选“申奥”的《放·逐》,海报中间也是有个“点”的,但2006年影片在香港上映和在内地发行音像制品时,媒体几乎都忽视,更不用说观众会有多关注这个“点”的意义,导演杜琪峰也没在媒体上解释过“点”的意思,如此一来这个“点”在传播上就没发挥什么效用了。
这之后,香港电影仍在使用着标点符号,比如黄真真今年的回归献礼片《女人·本色》,新导演郭子健的《野·良犬》,但媒体上、影片宣传资料上都没有出现导演解读片名的内容,这样几乎所有媒体都把这两部电影名字写错了。被媒体、影迷写错得最广泛的电影是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在记者随意的网络搜索中,几乎没有发现写对片名的新闻报道和影评文章,而这个“点”却实实在在地在海报上写着。这个“点”有什么意义呢?台湾发行公司很老实地告诉记者“纯粹为了设计好看”,呵呵,这倒是继承了周杰伦喜欢耍帅的毛病。
《夜·上海》 矫情还是时尚?
用标点符号耍帅的内地电影也有,上半年赵薇的《夜·上海》便是典型,这部电影由内地最有时尚感的导演张一白拍摄,选择的拍摄地也是最有时尚感的上海,不过对于片名使用句号的意义,张一白一开始坦诚告诉记者“没什么意思,就为了好看。”不过在影片宣传的时候,这个句号倒是被发行方突出地体现出来,于是张一白要应付很多记者对于句号的提问,“因为‘夜’和‘上海’是两个名词,用句号隔开,前面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这样也可以和那首《夜上海》进行区别。”张一白说,目前电影名字用标点符号,多数还是为了设计上好看,这股潮流估计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色·戒》 严肃的讨论
陈可辛在华语电影片名“标点潮流”中开了个头,但没说得很清楚,而更多的导演不去解释标点符号的意义,因为它只是好看。一向以严谨著称的李安在《色·戒》中对标点符号倒是非常在乎。
1950年,张爱玲刚完成《色·戒》这篇小说时,想区分“色”和“戒”2字,最开始中间想使用句号来间隔,意思是“戒色”。当时出版商因为以前用过这种用法,所以为了要区隔,就给它打了一个逗点。1983年收入《惘然记》结集出版,用的就是《色,戒》这个名字。不过今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张爱玲》时,却用的是“点”号,之后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确认,“色”和“戒”之间应该是逗号。
到了《色·戒》的海报最终确定时,李安在“色”与“戒”之间却加上了一条分隔线,代替了原来的“,”号。他觉得,张爱玲的原意应该是这样的,“这个符号加上去后,这两个字,就是一本书,上一页可能是‘色’,下一页就是‘戒’,或者上一页是‘戒’,下一页就是‘色’。我觉得对我来说,‘色’好像是感性,‘戒’好像是理性一样,有一个辩证的味道在里面。”
很可惜,李安解读得非常详细,但还是阻止不了大众和媒体用《色戒》、《色·戒》来指代这部电影的名称,按道理,海报上的名称才是最终确定的电影名,它和张爱玲原著《色,戒》已经是不同的艺术作品。
影迷观点不一
记者随意采访了一些电影爱好者,他们对这样设计标点符号大体有三种意见。支持派:《夜·上海》一看就是发生在上海的美丽恋情,句号给了观众很大想像空间吧。反对派:《如果·爱》可能还有点意义,《夜·上海》完全是没事找事的瞎矫情,讨厌。分析派:标点符号是故弄玄虚,对吸引观众进影院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