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论坛又一次将焦点锁定“合拍片”。这个命题得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在内地从事“合拍片”制作的香港导演和制片人的“抱怨”和“建议”。导演吴思远认为:“审查制度让很多香港导演很不习惯。”吴宇森的制片人张家振则指出:“内地的制作班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合拍”现状:
“合拍片成为中国文化品牌”
在电影局副局长江平的数据库中,2007年,内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拍39部影片,协拍8部。而在过去的五年间,共计完成了180部合拍片,20部协拍片。在昨日论坛一开始,江平就提出“合拍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品牌”。对于内地电影人而言,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合拍片。保利博纳负责人于冬昨日在发言中就提出:“合拍不仅能为一部电影提供更多的投资方,更能为一部电影分担投资风险。”而对于海外的电影公司,合拍片的盛行,为他们的电影进入内地市场多提供了一种选择。迪士尼公司行政副总裁杰森·里德昨日在发言中就提出:“美国电影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关头,我们不能只针对本地市场,我们要把好莱坞的好内容拿来和中国观众分享。”
其实,在内地每年制作的影片中,合拍片占据的比例并不高。以2007年为例,400多部电影中,合拍片只占十分之一。对于阻挡了合拍片更好更快发展的原因,最早进入内地市场“合拍”的香港导演吴思远直言:“审查制度让很多香港导演很不习惯。”吴宇森的老拍档张家振刚刚在内地完成了投资最高的华语片《赤壁》的拍摄工作后,谈到这一话题时,张家振则认为:“内地的制作班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合拍”海外:
题材受限
近两年,中国内地电影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海外电影公司开展合拍。《英国病人》、《面纱》、《黄石的孩子》、《功夫之王》、《拉贝日记》再到今年即将上映的《木乃伊3》,内地电影公司从提供拍摄场地的“协拍”身份,到能够投资影片并掌握影片本土发行的“合拍”,并且将合拍的触角渐渐伸向好莱坞。
不过,中美合拍目前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诚如迪士尼公司行政副总裁杰森·里德昨日发言中所言:“在选择合拍题材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规避暴力、性、粗话等元素。而且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才能在电影中合理地添加中国元素。”杰森·里德还不平副局长说,有个香港导演表达香港小混混学雷锋。但方法不合适。因为他安排满街都是打麻将的人,其中一个老人晕倒了,那个小混混送他去医院……我想到我们的电影里也有麻将的镜头,我想我回去该考虑把它们剪辑掉。”
受到题材限制困扰的中美合拍片不止一两部。比如昨日论坛主持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张恂提到的影片《上海》。该片是美国温斯坦兄弟公司今年初希望在上海开拍的一部影片,主演包括巩俐和周润发。今年年初,《上海》的前期筹备小组已经在上海松江选定了景区,并开始规划搭景。然而,当时海外媒体忽然报道该片没能通过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审查的消息,随后《上海》先是将开机时间推迟,而后又被迫改到越南、伦敦取景。但是温斯坦的负责人一直希望该片还是能够以合拍片的身份进入内地拍摄,并最终赢得在内地上映的机会。悬而未决几个月后,在昨日在论坛上,合拍片公司总经理张恂终于透露,《上海》改名《谍海风云》,已经拿到了拍摄许可。这意味着,内地观众距离这部由两位华人影星主演的电影又近了一步。
“合拍”香港:
导演受限
香港导演吴思远形容自己的合拍片历史,已经和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一样久远。回头看,如今的合拍环境的确优越了许多,尤其是在2003年CEPA协议出台后,内地与香港的合拍之路走得更加宽广。
“当年来内地拍片,是因为香港的武侠片已经无处可拍。我们不想在棚里拍,而周边的中国台湾、韩国所有的场地都用完了。最后,我们想到来内地拍,而事实上,来内地拍让很多香港武侠片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多年来,吴思远见证了内地市场向合拍片开放的过程,“最初我们来的时候,内地的发行是以卖拷贝来计算的。你拍一个电影,由中影公司收购,一个拷贝一万块钱。这是一个完全不科学的发行方式。内地电影从卖拷贝到了市场分账的第一部戏是我监制的《黄飞鸿:狮王争霸》。当时因为我向电影局的领导提意见,卖拷贝那样的发行方式,是全世界都没有的。”如今内地规范的发行制度,让香港导演受益匪浅。“《七剑》在内地的票房有七八千万元,但香港只有七八百万港元。虽然香港电影鼎盛时期,曾经可以一年生产300多部,但我们有先天的不足,市场太小,人口太少。必须靠外埠市场的支援。”
对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现状,吴思远既欣喜又担忧:“我们香港电影人的顾虑,是有关部门对电影题材的审查。虽然这几年已经逐步宽松,但香港人还是有忧虑。因为香港导演是在一个没有规条的空间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特色就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拍什么,完全由市场、观众来评定电影的优劣。所以,我在这里非常诚恳地希望,在分级制出台前,有关部门能够对于合拍片的尺度,进行区别对待。让香港电影在合拍中保持特色,不要和内地片完全一样。中国电影市场非常大,我们以后会有更广阔的天空。而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组成的一部分,我们要非常珍惜香港属于中国电影的财富。我希望借助我们的合拍共推优势!”
“合拍”实例:
《赤壁》的“火”
《赤壁》可以说是华语片近年来最大的合拍片。制片人张家振昨日介绍说,《赤壁》的拍摄经历让他意识到,中国在摄影、美术、剪辑和武指方面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却缺乏优秀的副导演、国际化的制片体系和高水平的特效团队。“我们最初请了美国人来做特效,他们说,要在指定的地点拍火烧赤壁,就必须先在拍摄地一大片区域的地下埋好管子——一根火管,一根水管。整个埋下来需要几百万美元,我们出不起,只好把美国人送了回去。”张家振送走美国的好莱坞团队后又请来了韩国的团队,结果不单遇到了文化还有语言上的挑战,韩国人还说:“我们只管放火,不管灭火!”最后,《赤壁》又找到了本土的八一电影制片厂。
张家振其实没有说完整,《赤壁》前不久还找了香港的特效团队去往北京,补拍一场火烧战船的戏,而且不慎酿成了大火。这样一来,《赤壁》的特效先后动用了来自3个国家的4组团队。难怪张家振感慨地说:“我相信经过这部电影,我再拍合拍片会很有经验!”
论坛结束后,早报记者曾希望采访张家振对于《赤壁》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后续处理。但《赤壁》剧组显然还没准备好对媒体发布这一信息。张家振只是介绍说,吴宇森导演没能出席昨日的论坛,就是因为在北京处理相关的事宜,“我们会以人为本,妥善处理这个事情。至于目前,《赤壁》剧组还是暂停拍摄,我们可能要到奥运之后再进行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