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电影“战国争霸” 观众难免“审美疲劳”

   

《非诚勿扰》剧照

 

      近年来,跨越岁尾年头的贺岁档影片大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从去年11月下旬《桃花运》算起,一直到今年1月份的农历春节,总共有30多部中外影片陆续上映,比去年同时期多出1倍。有人认为,贺岁片扎堆上映反映出电影市场的繁荣,但也有不少专家表示这种现象弊大于利。
    
      蜂拥而上  档期挤压
    
      从这几年的贺岁档电影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国贺岁档影片行情出奇的好:2007年贺岁档的票房占了全年国产片总票房的44%,达到8亿元;2008年的贺岁档票房总收入可能会超出10亿元人民币。但专家指出,全年票房向特定档期集中的这种市场资源失衡现象,是竭泽而渔,映照出我国电影市场的不成熟,对电影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不利。最近一段时期,贺岁片大战中出现了随意调整档期、同类影片互相挤压、国外影片大量冲档等现象,让观众无所适从。
    
      上海联和院线负责人吴鹤沪表示,以往岁末年初一般有十来部贺岁片,今年一下子井喷到30多部,如果全看一遍,不说时间上太耗人,就是几十元一张的电影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电影商们不得不为争抢市场份额摆下战场:剧组接二连三地赶来,各种宣传活动首尾相接举行,造成电影放映时空互相挤压、上映周期缩短、放映场次减少,有的片子没放几天就下档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类型重复  营销过度
    
      不少影评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贺岁片扎堆,虽然能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但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比如2008年的贺岁档电影中,《证人》《大搜查》《狼牙》同为警匪片,《桃花运》《爱呼2》《非诚勿扰》同为爱情喜剧片,《闪电狗》《喜羊羊和灰太郎》《马小跳》《马达加斯加2》同为动画片。相似的类型片同时上映,难免让观众产生疲倦感。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一些制片商越来越注重营销手段而非电影质量本身,以为只要能将观众哄进电影院,就万事大吉。比如最近为人诟病的《桃花运》《爱呼2》,之前极尽营销之能事,造势宣传铺天盖地,结果却只收获了观众和媒体的批评。电影商追求票房本无可厚非,但是过度商业化的操作,只会让电影沦落为营销手段的附属品,从而远离大众。
    
      市场规范  有待制订
    
      目前,我国国内的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格局,就是每年年中的暑期档和年末的贺岁档成为支撑票房的两大重要支柱。国产片与进口片的比例约为3:1。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专家葛颖等认为,这种局面一方面反映出国产电影在实力上暂时还难以与进口大片抗衡,因此只能拥挤在档期“主场”作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内地电影市场面对正在飞速膨胀的观众消费需求,还来不及把市场空间分给一些具有较高质量、日常化运转的国产中低成本影片上。影评人高剑告诉记者,面对2008年贺岁片扎堆上市的局面,电影业的有识之士已经向有关方面发出了呼吁,希望由电影行业协会出面协调,使电影市场有序运作,让贺岁片名实相符,令贺岁档电影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