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建国大业》了吗”,“《三枪》到底怎么样”,成了人们聚会或见面时最常见的话题之一。坊间的一个段子是:售票处人头攒动,一个人好不容易挤上前。不过,有票房,是不是一定有口碑呢?
2009年对电影来说是一个旺年:据广电总局统计,今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总额超过60亿元,相比去年的43亿,增幅近40%。这个数字未必精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迅猛扩张阶段;与此同时,北美的电影市场,票房总额也创下历史新高。说是“口红效应”也好,说是人们重新又爱上了电影艺术也好,总之电影又重新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朋友间的聚会,“看《建国大业》了吗”或者“《三枪》到底怎么样”成了最常见的话题之一。坊间的一个段子是:售票处人头攒动,一个人好不容易挤上前。
——— 《变形金刚》还有票吗?
——— 没有了。
——— 《特种部队》还有票吗?
——— 没有了。
——— 那什么还有票?
——— 只有《马兰花》了。
——— 好,赶快来两张。
2009年,我们的电影市场一片红火,产销两旺。今年我们都看了哪些片子?电影市场繁荣背后有没有隐忧?很多影片“有票房没口碑”折射出哪些问题?年终岁末,让我们对本年度的国产影片做一些回望。
红色主旋律一枝独秀 各类制作异彩纷呈
2009年最大的热点事件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影界准确地嗅到这一商机,从6、7月份开始,《铁人》、《天安门》、《邓稼先》、《大河》、《袁隆平》、《冰雪同行》、《人民至上》等影片纷纷顶着献礼的名头登陆影院。众多献礼片中虽不乏艺术与商业俱佳之作,但大多数还是凑热闹,这些片子中能让观众掏腰包走进影院的并不多。真正算得上献礼大片的,只有《建国大业》和《风声》。
《建国大业》开创了一种影片模式,让不用演戏只需露脸成了一种拍片时尚。该片上映一月票房突破4亿元,成为内地影史亚军(新科冠军是今年6月上映的《变形金刚2》,一举颠覆《泰坦尼克号》长达12年的巅峰地位)。172位明星参演,超过1300万人观看,这些数字今后注定要被业界反复提起,并被传为佳话。不过,这也是不可复制的一次拍摄经历,其票房与影片本身的艺术水准也并不成正比。这部影片的营销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的意义。
今年有17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10部是国产影片,更有3部影片票房超过4亿。在一枝独秀的主旋律影片之外,各式各类影片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可以说,除了一直非常谨慎的恐怖惊悚题材之外,几乎任何一种风格的影片都在本年度的银幕上频频亮相。即便是恐怖片,岁末还诞生了一部《午夜出租车》。从年初的古装史诗巨制《赤壁》(下)以高票房博得本年度电影市场好彩头之后,浪漫轻喜剧《窈窕绅士》、《非常完美》、《完美新娘》,假托历史题材的《花木兰》(赵薇版 动画版)、《十月围城》,严肃历史题材的《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儿童题材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麦兜响当当》,《熊猫回家路》,低成本喜剧《高兴》、《熊猫大侠》,《夜店》,都市爱情片更是数不胜数,《爱得起》、《七天爱上你》、《爱有来生》———带“爱”的片子有数十部。此外还有纪实题材的《二十四城记》、《高考1977》,意识流的《东邪西毒终极版》、《气喘吁吁》……各种门派争先恐后亮相,大银幕上“花枝招展”。
类型化更明显商业性更鲜明
如果说2009年国产电影仍在持续走向成熟,那么日趋明显的类型化和旗帜鲜明的商业性是本年度的两大进步成果。
《风声》是一部出色的商业片,尽管是华谊对自家人的打包宣传,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好看”。从剧本到演员,从前期改编到中期制作到后期营销,这个片子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它也是一个典型的类型片,谍战片,“孤岛情绪”。不过不得不说一句的是,随后同为谍战题材的《秋喜》尽管被《风声》的盛名打压得像个委屈的小媳妇,但《秋喜》对半世纪前的广州码头以及疍家船上生活的细微再现,其努力与诚意远远超过凭空造出的“裘庄”。但电影就是这样,不是谁认真谁就能取胜,这也不是观众的错,要怪只能怪市场。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类型化与商业化是其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完全没必要虚头巴脑、故作深奥、不知所云。不管什么电影,找准自己的定位与目标人群,明白告诉观众自己是怎样的面貌,就不会发生“鸡同鸭讲”的误会。
2009年国产电影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香港的电影题材和人才内流越来越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现在内地电影的票房动辄过亿,相信没有人还会安心在香港做那些用百万做计量单位的影片。麦兆辉、庄文强、刘伟强、刘镇伟、王晶、马楚成、李仁港、王家卫、吴宇森,包括台湾的陈国富都来内地,或说实现自己电影理想,或说为分得票房一杯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电影人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并没有挥洒出应有的才能,《家有喜事2009》、《追影》、《机器侠》、《大内密探零零狗》等口碑很差,貌似直接抢钱;而稍好一些的《窃听风云》、《金钱帝国》,似乎又是在吃港片老本。
成名不分先后烂片不分大小
国内影片“70岁的人管、50岁的人拍、20岁的人看”局面还没发生根本改变,但新生力量已经崭露头角。宁浩趁《疯狂的石头》的余温推出《疯狂的赛车》,观众口碑还不错;另一部事先几乎未做任何宣传的《夜店》则差点上演当初“石头”的佳话,不声不响间赢得观众一片赞誉。更值得一提的是,管虎的《斗牛》一举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七项提名,黄渤凭此荣膺金马影帝,管虎则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斗牛》成为本年度最大的一匹“黑牛”。另一部票房差一点就过亿的《非常完美》,其导演也是一位“80后”。
《三枪》证明大导演还是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但年轻一代已经开始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他们的敏锐与成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赤壁》(下)还未公映时,网上就已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烂片分为两种,《赤壁》(上)和《赤壁》(下)。现在的观众十分苛刻,不唯大唯尊,而商业电影大概是生活中唯一可以自由表示好恶的东西了。不喜欢的作品,可以率性地冠其以“烂片”的判语,毫不客气,不管你是大导演大制作,还是小投资伪劣品。
《疯狂的石头》之后,“低成本”成了香饽饽,电影的门槛好像一下子低了很多,很多人都想来淘一桶金。但很多所谓的低成本,更多只是闹剧。故事天马行空,创意却乏善可陈,演员大都是杂凑和拼盘,表演极尽夸张,台词多来自网络新词和段子,舞美道具随便穿帮。
不管什么组织评选本年度烂片,《气喘吁吁》都会名列前茅。任何一部片子都有赞有弹,但像《气喘吁吁》这样在任何场合都没听到过一句好话的片子还真不多。《麦田》,不用花钱去电影院,只看海报就可以了。画面很美,故事很差。《熊猫大侠》,冒充《功夫熊猫》的亲戚,其实毫无关系,甚至与“熊猫”也基本没什么关系,看这个片子,从头到尾都在心疼胶片。《高兴》,吃撑了将呕吐物吐满别人一头,并给人物命名为谐音“王八”,已经昭示了这个片子的喜剧水准。《火星没事》,一个人的鼻涕滴进一个人的嘴里,这个人还佯装不知咽下去———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喜剧,那你是这个片子的目标观众。《刺陵》,大张旗鼓的魔幻寻宝,其实就是山寨版的《木乃伊》与《夺宝奇兵》。不过也无所谓,对周杰伦和林志玲的粉丝来说,他们什么都不干就在那里站90分钟也会有人抢着买票。
而所有对这些作品的批评,在张艺谋的《三枪》出来之后都忽略不计。尽管关于《三枪》的争论还在继续,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也见仁见智,但毫无疑问《三枪》成了本年度“烂片”最大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