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登顶奥斯卡 六绝招胜《阿凡达》

 

图片名称

 

   当地时间3月7日,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落下帷幕,詹姆斯·卡梅隆与前妻凯瑟琳·毕格罗的“对决”也随之告一段落。最终,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力挫《阿凡达》,凭借六座奖杯成为本届最大赢家,其中更是包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重量级大奖。于是,就连颁奖礼也开玩笑的在字幕上打出:“卡梅隆表示,结果无所谓,毕竟家里已经有不少小金人了”。

 

  2009年颁奖季,《拆弹部队》以黑马之势横扫了各大影评人协会奖,同时斩获金卫星奖、哥谭独立电影奖、评论家选择奖等。但相对于全球票房25亿美元的巨人《阿凡达》来说,投资1100万、本土票房1470万的《拆弹》,多少还是显得有些“弱势”,加之影片还涉及到素来被奥斯卡视为死穴的伊拉克战争。于是,当毕格罗高举小金人的时候,人们不禁疑问:她是如何踏翻《阿凡达》的呢?

 

“非政治”的角度

 

  大多数讲述伊拉克战争的影片都不可避免的影射出政治观点,而《拆弹部队》则巧妙的绕开了这点,将重心放在“动作”。电影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聚焦战场上特殊的一群人,记录下他们的紧张、焦躁、不安和工作。纽约大学的电影教授Robert Sklar表示“影片的主题是救助而非杀戮,涉及到同伴和友情,属于传统严肃的战争题材。”

 

与票房无关的选择

 

  谁都知道学院评委们的投票与票房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有时他们的选择会与观众的喜好相悖。通常来说奥斯卡偏爱大制作,显然《拆弹》并非此类型。但影片传递了一种潜在重要理念,是美国人对伊战争的深入挖掘,具有特殊意义。而《阿凡达》在过分商业的投资模式下,却恰恰淡化了背后制作的团队的艺术理想。

 

奥斯卡是一场竞选 

 

  抛开影片本身,奥斯卡同样是一场自我宣传的竞选。其实早在2008年9月,《拆弹部队》就已经完成拍摄制作,只等上映发行。此时公司以档期已满为由,避开了严肃题材扎堆的秋季,而将本片投放在来年暑期档。随后,负责发行的顶峰公司将参赛战略交给了Cynthia Swartz,这位曾经帮助《老无所依》、《撞车》等片铺平奥斯卡征程的幕后推手,再次证明了自己过于常人的营销手腕。相比而言,福斯则把《阿凡达》的“奥斯卡竞选”单一交给卡梅隆,众多任务在身的詹神那时关注最多的是:为何他的CGI主角们无缘最佳演员提名。

 

女导演的优势

 

  《拆弹部队》的胜利让凯瑟琳·毕格罗成为历史上首位女性奥斯卡最佳导演,人们惊喜于影片的题材:动作战争而非女性主义。然而,毕格罗本人对这个特殊称号显得却不那么在意“我宁愿大家把我看成一个普通的电影人,淡化性别问题。” 

 

投票制度的改革

 

  今年奥斯卡投票制度的改革同样为《拆弹部队》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石。5部候选提名增加到10部,因此以往单一的最佳选择投票也随之变化,每位评委按照自己的喜好给提名影片排名,计算分数后用排除法选出最佳。《纽约客》杂志的Hendrik Hertzberg 上个月曾透露说,评委们对《阿凡达》的看法严重分成两个极端,这或许也是其落败的原因所在。

 

科幻题材不受宠

 

  当年,《泰坦尼克号》大获全胜证明奥斯卡对卡梅隆和他的电影绝无偏见,十多年后的同样的大制作却马失前蹄,“好莱坞报道”将其归结为题材失误。纵观奥斯卡历年结果,《星球大战》惜败《安妮·霍尔》,《E.T.》不敌《甘地》,科幻题材似乎素来不受宠。再有便是上面提到的,《阿凡达》傲人的科技含量淡化了故事自身的吸引力。在奥斯卡,好故事加上好表演才是获胜的重要资本。 

 

 

下一页:奥斯卡各大奖项综述

上一页123...202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