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静蕾担任导演的第一部商业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将于4月15日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的制作成本仅不到2000万人民币,但目前已经通过各类商务合作,收回了超过2/3的制作成本,也为老徐创造了自拿起导筒以来最大的商业成功。几年来从商的经历改变了徐静蕾,做杂志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商务合作伙伴,并且她还引入了国外最流行的制作投资方参与票房分红的商业模式,所以老徐才会自信地说,“这是一部不怕商业的电影”。
作为一位曾经与章子怡、周迅、赵薇并称为“四小花旦”的女演员,徐静蕾却并没有像其他3位花旦一样,沿着演员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看看徐静蕾过去10年的经历,可以说她多少有点“不务正业”。当其他3位小花旦在商业电影的大潮中比拼得如火如荼之时,徐静蕾却在自己折腾“独立电影”、在博客上与韩寒过招,甚至办起了多少人口中的“完蛋东西”——电子杂志。就连一贯支持她的父亲都看不下去,
教训徐静蕾:“为什么不好好拍戏?”
其实自从2007年以来,徐静蕾每年只出演了一部影片,她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自己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上。但是,渐渐远离大银幕却并没有降低徐静蕾在其追随者中的影响力。相反,在企业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徐静蕾拥有大量拥趸。《杜拉拉升职记》的商业成功,徐静蕾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作为演艺圈中的“才女”、互联网2.0时代的“博客女王”、《开啦》的创办人,徐静蕾从不惧怕进入任何全新的领域,而且她坚信正是她的每一次冒险,才成就了今天的徐静蕾。
“杜拉拉”尝试全新制作模式 未上映收回多半成本
当张一白拿着《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找到徐静蕾时,他做好了“被老徐踢出门外”的心理准备。从最早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与徐静蕾合作开始,张一白就知道,徐静蕾对文艺片有种莫名的偏爱。这种偏爱不仅仅体现在徐静蕾的欣赏口味上,从她执导《我和爸爸》开始,它一直弥漫在徐静蕾执导的3部电影中。而现在,张一白想请徐静蕾担任《杜拉拉升职记》的导演,这是国内第一部职场类型影片,而且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电影。
但徐静蕾的反应却让张一白大感意外。在看过《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后,徐静蕾诉张一白,这是一部她想看、也想拍的电影。认识徐静蕾这么多年,张一白感觉到,徐静蕾变了。“老徐这几年做企业很辛苦,现在她更想看一些轻松、快乐的片子。”张一白这样理解徐静蕾。创业经历让徐静蕾发现,电影除了是门“艺术”之外,其实还有“娱乐”的功能。而在完全陌生的商业世界摸爬滚打的经历,改变的不仅仅是徐静蕾的电影观,她甚至在试验用商业世界的规则改变国内的电影行业。
《杜拉拉升职记》最初的投资人只有徐静蕾和张一白,虽然徐静蕾过去执导的3部电影全部是自己投资,但那都是小成本影片,而现在徐静蕾想将《杜拉拉升职记》打造成一部时尚大片,“这不是几百万元的投资就能做的”。为了“融资”,徐静蕾和张一白像做创业公司一样,开始为《杜拉拉升职记》寻找投资人。
为了让《杜拉拉升职记》增值,徐静蕾和张一白做了不少营销。首先,徐静蕾和张一白请来了13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和高管,作为《杜拉拉升职记》的荣誉编辑,让企业圈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之后,徐静蕾又请来了《欲望都市》的造型师派翠西亚·菲尔德(Patricia Field)加盟《杜拉拉升职记》,在时尚圈又进行了一轮营销。
两轮营销下来,徐静蕾和张一白发现,已经有投资人开始找上门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引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合作伙伴——中影集团,作为《杜拉拉升职记》的投资方之一,中影集团的加入,让《杜拉拉升职记》最终融资成功。“整个《杜拉拉升职记》的营销过程,就像一个创业企业,不断稀释原始投资人的股权,不断引入更大的投资。”作为影片监制,张一白这样总结。
在制作模式上《杜拉拉升职记》还有这样一个创新,它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只有不到2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导演,徐静蕾并没有通过抬高制作费的方式从中获取收益,而是通过合理的制作成本,拿一定比例的制作费,最终通过票房收入与投资方进行分成,类似“保底分红”。
这种投资方与制作方通过票房收入进行分成的商业模式在国外电影界已经运作非常成熟,但目前在国内电影市场,影片票房收入还是归属于投资方,绝大部分导演只能获得制作费。导演只在影片拍摄阶段对影片负责,更像公司里的经理人。“从公司的运作角度来讲,电影的运作是不合理的。公司要让一个人很好地、持续地做下去,要给他期权,电影就没有这样,结果谁也不用特别负责。”徐静蕾现在已经在用商
业的眼光审视电影业了。
徐静蕾想通过《杜拉拉升职记》尝试这样一种全新的电影制作模式:导演能够在自己拍摄的影片中通过拥有一定的“版权”,以此作为投资,在影片中占有一定比例“股权”,“电影也有知识产权,要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但是徐静蕾也知道,要打破传统的电影运作模式确实非常艰难,包括大部分投资人并不认同这种模式。《杜拉拉升职记》只是徐静蕾对国内电影市场的一次试探。
但不可否认的是,《杜拉拉升职记》在商业合作上的成功却是徐静蕾当导演以来的第一次。目前《杜拉拉升职记》已经通过各类商业合作收回2/3的制作成本。“先不说票房将来会怎么样,但照现在收回成本其实已经没有问题。”徐静蕾不无骄傲地说。在她看来,《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不怕商业的电影,“有些电影太牵强,去做商业是不舒服的,但《杜拉拉升职记》更像一本时尚杂志,商业就是内容。”徐静蕾这样理解。
虽然是第一次执导商业片,虽然是一部最初并不被投资人看好的职场电影,但当《杜拉拉升职记》遇上徐静蕾,奇妙的化学反应就此产生。而当回过头来看自己过去这几年,无论是写博客还是创办电子杂志,徐静蕾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被浪费。
当年创办《开啦》电子杂志,徐静蕾就怀有这样的心思,希望能够通过杂志打通和企业的通道,而今天,《开啦》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确实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商务合作伙伴。“因为过去无论做演员还是导演,没有这样的通道,而做杂志却可以接触到大量广告客户。”而且从商的经历确实改变了徐静蕾。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