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票房”难掩文化空白 国产电影需冷静

《十月围城》是贺岁档为数不多收回成本的影片之一
 

  截至5月中旬,内地电影票房已达40亿。按此进度,2010年内地电影票房有望过百亿。这是日前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时透露的消息。当天,电影局官员还说,2009年内地观影人次位居全球第二,截至今年4月底,内地银幕数总计达到5105块,已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今年有望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二。

  快速增长的银幕数量和持续高烧的观影热情是中国电影市场井喷的软硬件保证。那么,电影票房的飞涨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的盛世到来呢?未必。这就如同一个国家有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但如果路上跑的都是高价买来的进口车,你就不能说这个国家有发达的汽车工业。眼下的中国影市与此颇有相似之处:2010年贺岁档狂收30亿元票房,运势之旺再无任何一国可比。然而细一算账,一个《阿凡达》切走近13亿元票房,一个《2012》切走4.7亿元票房,两者相加已占了贺岁票房总额的大半。而参加贺岁大战的9部国产片,却是“一胜一平七负”。除了《三枪拍案惊奇》赚了大钱,《十月围城》收回成本,其余的影片折戟沉沙。

  前几年,国产片无论在年度票房还是贺岁票房大战中,都战胜了进口大片,中国电影人由此信心爆棚。今年贺岁档,好莱坞空前重视地投下了两颗重磅“炸弹”,在中影的配合下更实现了中西同步上映,国产片的羸弱本质彻底暴露。中国电影人悲哀地看到,影市的繁荣成就了美国同行,而自己不是沦为“打酱油的”,就是成了赔老本的。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将成为好莱坞最重要的外销基地,却不会是电影生产大国。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国产片不独创收能力处于下风,艺术口碑和文化影响力同样居于劣势。此次公布的贺岁档观众最满意的十部影片中,《阿凡达》、《2012》、《第九区》《豚鼠特工队》等7部进口片全部上榜,而中国电影只有《十月围城》、《喜羊羊2》和《花木兰》三部电影取得席位。这个结果对于那些自认为“技术落后于好莱坞,但艺术并不落后”的电影人来说,又是一瓢当头浇落的凉水。

  电影既是娱乐产品,也是艺术作品。电影除了具有赚钱的功能,还承担着输出价值观和陶冶心灵的任务。好莱坞大片通常并无新奇的思想,却能很好地传递亲情、互助、爱国、人本主义等为人类世界广为认同的价值观,而国产商业电影这些年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严重滑坡,要么像《三枪》一样赢了市场输了口碑,要么像众多的山寨电影一样口碑和市场双输。如果说中国电影在视听营造上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其在文化内涵上的苍白空洞则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致命暗伤。

  因而,在“百亿票房”的鼓噪声中,电影人尤其应该冷静。要想产出能与《阿凡达》一争的大片,必得有导演卡梅隆12年磨一剑的静气和执著。要想改变《英雄》以来有票房无口碑的痼疾,必得触及中国人真实的喜悦和疼痛。要想具备澎湃的发展后力,就得把往圣的绝学和当下的奇思放进去,让电影像一杯浓烈醇香的美酒,而不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

  在做大做强电影产业的过程中,一味强调所谓“市场信号”是不行的,那将导致中国电影高举着消费主义的大旗滑向低俗和低能的泥淖中。电影参与各方的文化担当是必不可少的,明星们在计较片酬的同时也应该关心一下制作费,导演们在为人民币负责的同时也应该为人民的心灵着想,观众们在为消遣和刺激买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精神层面的进补。如果视听美感和文化含量的两个轮子飞转起来,中国电影就不单有“百亿票房”的数字可供炫耀,而且能成为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受人尊敬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