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第一个周末,国内暑期档电影“激战”正酣的氛围中杀出一支“奇兵”——贾樟柯导演、韩寒首次出镜的纪录片《海上传奇》赫然与《玩具总动员3》《谍海风云》等大片一起出现在各大影院的排片表上。
近年来,在商业大片渐成主流的中国国内电影市场上,纪录片通过发行渠道直接进入重要档期的寥寥无几。不过进入2010年,已沉寂多年的国内纪录片市场出现了多部抢眼的新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某种回暖信号正逐步释放。
看纪录片也要“加座”
7月初,依靠贾樟柯与韩寒组合的“双保险”,《海上传奇》已在一些白领和学生中引起关注。在上海影城,《海上传奇》首周末被安排在贵宾厅放映,座位不多,但依然吸引了不少观众。高一学生李蕊和同学结伴而来,她说:“很想看看韩寒在大银幕上究竟说了些什么。”
近期在上海,“受宠”的纪录片不止《海上传奇》一部。在6月举行的第16届上海电视节期间,《牛铃之声》《归途列车》《音乐人生》等44部代表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纪录片参加“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影展”,在没有一张赠票的情况下,共吸引近万人次走进影院。
一项统计显示,这44部纪录片在9天内由上海4家影院分批次进行点映,每天至少有3场满座,个别场次甚至出现了“加座”。有圈内人士感慨,这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纪录片观影新气象。
影展组委会表示,由于中国纪录片一直存在观众不足等现象,且很少大规模、长时间地在影院放映,加之足球“世界杯”举行等因素,最终的实际票房大大超出了主办方预期。
纪录片“开口”讲故事
在国内老一辈电影迷的记忆中,纪录片大多与历史、战争、外交等题材联系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在观众中颇有口碑的电影纪录片《较量》《周恩来外交风云》等,也与企事业单位组织观影挂钩。
不过《海上传奇》等今年公映的新纪录片有些“另类”。《海上传奇》不仅通过发行渠道进入暑期档,而且其内容与叙事结构也试图改变国人对纪录片的传统印象。影片通过对上海、香港、台湾等地18位名人的访谈,展现一座城市的百年沧桑。杜月笙之女杜美如、杨杏佛之子杨小佛、知名导演侯孝贤等都出现在影片中,揭秘鲜为人知的掌故。韩寒则以赛车手兼作家的面目压轴出场,在观众的笑声中为纪录片画上耐人寻味的句号。
“这是一部非传统意义的纪录片,奇人回忆奇事,通过写实与艺术的结合,变成了一部奇特的电影。”上海东方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葛善贤说。
无独有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故宫》团队,历时一年多,以讲故事的手法“复活”老上海历史故事的高清纪录片《外滩》自6月起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点映也受到好评,并在上海获得可观票房。
“纪录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纪录化’是当今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两股潮流。”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影展主席应启明分析,“让中国的纪录片变得善于‘讲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更是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谁来关怀纪录片“小众”?
在前不久落幕的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业内人士纷纷指出,与好莱坞大片相比,《海上传奇》《外滩》等依然代表的是一种电影“小众文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谁来关怀纪录片的“小众”们呢?
据葛善贤分析,中国每年生产的各类影片有500多部,真正能进入主流档期的不到200部,在档期争夺异常激烈的背景下,《海上传奇》能够进入暑期档与观众见面,已非常不易,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则传奇”。
应启明说,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国内纪录片创作大多走的是“电影节路线”,纪录片成了“获奖片”的代名词。一些富有浓郁中国特色、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每每拿了国际大奖凯旋,登了报、上了电视,观众才恍然大悟。人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部电影好像没有在电影院里见过。”
以贾樟柯团队的创作模式而言,一部新纪录片的诞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滋养。自2004年起,在上影集团支持下“上影贾樟柯工作室”成立,作为一种新尝试,短短5年间《三峡好人》《24城记》等问世,直到今年的《海上传奇》从戛纳回归国内,可谓“墙外开花,墙内也香”。
“大片、小片都能拍,大片、小片都能在影院里看到,这是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方向。”香港导演吴思远坦言,中国电影进入“关怀小众”的阶段正当时。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就扶持“小众电影”的角度而言,在国内推出“纪录片院线”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