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商煤老板疯狂涌入 热钱炒电影乐此不疲

 

上映的国产小成本制作越来越多

 

  今年上海电影节曾流传出这样一个段子,一位煤老板找到导演彭浩翔说:“你给我拍一部文艺片,但要让我女朋友当女主角,去国外参加电影节。”

 

  这个段子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但却从侧面反映了电影投资热。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票房逐年高涨,不少业外资金纷纷涌入,在“炒房产”、“炒大蒜”、“炒绿豆”之余,“炒电影”成了不少财大气粗的“金主”的选择。

  

业外热钱从哪儿来?

 

  2010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累计48.4亿元,这个数字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超越了2008年全年总和。红火的中国电影产业令众多圈外大亨也蠢蠢欲动,大量业外资金涌入。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认为,这其中大多来源于证券、房地产及煤炭行业,小马奔腾副总裁钟丽芳则表示,风险投资行业也是热钱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目前一些业外投资人的本行来看,大致分为两种:“准”专业公司,以及为进军电影圈新开影视公司的业外商人。投资章子怡电影《非常完美》的完美时空,本是一家知名的游戏公司,另外像麒麟游戏等专业网游公司也开始涉足影业投资,根据麒麟网游《梦幻聊斋》同步配套的影视作品 《画皮2》已开始筹拍。《80后》的投资人裘华顺原本做的是风险投资,对于电影的投资也能做出专业的分析,可以算半个老本行,由于独到的投资眼光和与生俱来的专业性,裘华顺已专门成立了新原野娱乐传媒有限公司,最近还参与了《龙凤店》的投资。

 

  另外一些如房地产商人、煤老板、广告商等新晋电影投资方则算是做了跨行生意。保利博纳老总于冬称:“房地产退烧之后,这些游资哪里有利润就流向哪里,而电影又是个很有魅力的行业。”同样的道理,股市不景气,证券行业也将目标转向了电影,电影市场逐渐成为了各行各业的资金聚集地。

 

  上海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举例说:“去年全年国内共拍摄460多部电影,这些电影来自370多家影视制作单位,但大家都知道市场上数得着的公司总共就那么多,很多都是挂个名的影视公司,为了进来捞一票临时成立的。”个体老板们的“财大气粗”造就了投资的基础,但等待他们的大多是惨痛的教训。光线影业董事长王长田直言:“电影并不是个好做的生意,一部电影,足以令一个公司破产。”

  

热钱为啥进军电影圈?

  

人群一:不明真相型

 

  如今投资电影,十赌九输已经成为了残酷的现实,但还是有钱源源不断涌入,究竟是哪些诱惑让这么多人愿意“赌一把”?新原野娱乐传媒有限公司CEO裘华顺对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十分感慨:“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清楚地知道如今电影的现状,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仍以为投电影是一个只赚不赔的美差,就是因为不专业,不了解市场,很多进来的人投了一部就血本无归。”

 

  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指出,他们投资的《锦衣卫》是今年国产片票房排名第三的影片,“但仅仅是收回成本,谈不上赚钱,其实赚钱的片子没几部。”光线影业总裁张昭也认为这些人大多抱着投机的心态,只看到表面的繁荣,没有看到市场内部的潜在风险。

  

人群二:借机捧人型

 

  但所有业外资金的涌入都是因为“不知情”吗?除去那些想着在电影宝藏里捞一把的人,想借机捧明星、捧自己人的也不在少数。今年年初,一部集结了邬君梅和高曙光两位实力派明星的新片开机,但两人在该片中却是甘当绿叶配红花,饰演他们女儿的才是影片主角。据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15岁少女之所以有幸担纲女一号,并非因为长相出众或实力超群,而是因为她是影片投资方、某集团董事长的女儿。

  

人群三:为求风光型

 

  小马奔腾副总裁钟丽芳表示:“电影产业看似影响很大,但是相对于很多房地产项目动辄上百亿元资金投入,进入到电影领域的热钱有一些纯粹是为了挣吆喝、争个名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电影投资一部动辄上千万,能够投身其中是一件非常“扎台型”的事情。花果山传媒老总刘靖认为,相对其他行业的投资,电影行业的投资并不算大,一个老板要是投资2个亿,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就算是巨资了:“就这么砸下去,能砸出多大的声响啊!简直可以说一炮走红了。”

  

人群四:有意转行型

 

  当然,因真正对电影事业充满热情而跻身进来的人也不少,比如曾做风投的裘华顺经朋友引荐投资了《80后》,而另一位做风投出身的熊晓鸽也成功投资了《高考1977》《雪花秘扇》

 

  由于本身就是做风险投资出身,裘华顺算是准专业。“其实电影这行的总体行情的确很好,发展空间很大,但这不仅仅局限于收益上。”如今裘华顺已经彻底转行进军电影界,成为了业外投资者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不懂的人,喜欢拿钱投一部电影,而我投资的是电影这个产业。”投资就会产生风险,深刻明白这一道理的裘华顺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永远都赚钱那是不可能的,真的想成功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练。”

  

烫手热钱有啥危害?

  

不利一:影片质量受影响

 

  广电总局的数字显示,整个上半年通过备案的故事片大约是694部,而往年全年故事片产量不过四五百部。这些惊人的数字构成了电影业表面的丰厚“泡沫”,而其中大部分都要“归功”于热钱的大量涌入。影片数量多,但质量没保障,甚至不一定能上院线。

 

  热钱对于电影产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影片数量和银幕数量的迅猛增长。从今年六月份开始,每月上映的电影数量就已经进入饱和状态,平均算来几乎每天都有新片上映,其中也多了不少粗制滥造的片子。大盛传媒总裁安晓芬表示,有些导演可能十多年都没有拍电影了,一下子有钱就拍了,但根本不管质量,更不会承担投资风险。

 

不利二:明星片酬水涨船高

 

  “热钱蜂拥”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那时候的香港就是因为不重视电影内容,只求明星、名导,时间一长观众一厌倦,市场就崩溃了。内地市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必须警觉起来。”张昭表示,如今有很多“堆明星”的片子,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者以为自己财大气粗,就请大把大把的明星来拍片,不在乎片子的质量,如此一来明星的片酬又会被炒高,增加的投资成本则需要观众埋单。继续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不利三:人才储备跟不上

 

  许多小导演都希望能有机会好好拍上一部片子,但是钱真的来了,人才储备却跟不上。张昭很无奈地表示:“很多人都不知道钱应该往哪里投,很多小导演当然希望有人支持他拍片子,会想方设法找投资人,这些业外人士就是首选,可是有些导演能力有限,根本不会对投资作出任何保障,也不会为影片质量打包票。”

 

  不少投资人看到3D影片前景大好,又开始“疯投”3D,但国内技术还跟不上,真正懂得使用3D摄影器材的专业人才太少。比如导演阿甘去年年底拍《唐吉可德》时就遇到很多技术困难,他最后用了德国的技术团队来执行拍摄。

  

引发投资思考——

  

业内合作是大趋势

 

  虽然业外资金 “蜂拥而至”,但圈内投资人大都理性地选择业内资金合作。张昭表示,“大的电影发行公司不会主动去接受业外资金,找的合作伙伴也大都是行业内的专业公司,这样合作起来会简单很多,因为许多步骤和条约大家彼此都会很熟悉。”安晓芬也坚持不选 “业外资金”,“他们不懂行、没经验,牵扯到题材选择和市场运作等很多问题。”

 

  行业新手裘华顺也认为业内合作是主流,但也不排除会接受一些业外投资,“在选择投资人上,我们会十分谨慎,拒绝那些仅仅想来玩玩的人。”博纳老总于冬也非常希望电影圈里的专业制片人能够促使行业规范化的形成,作为制片人一定要让项目实现赢利,才能使资本良性发展。

  

热钱加速市场竞争

 

  出于危机意识,许多业内人士一直呼吁政府制定相关条例来抑制无序的投资热。对此,张昭持反对意见:“电影产业是靠市场运作来发展的,好片子、烂片子都由市场来决定,优胜劣汰是规律,用政府来控制是不可取的。毕竟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如今的投资热在一定程度上给专业的电影公司不少压力,也逼着大家时刻都要进步。”

 

  中影营销公司老总蒋德富则把热钱看作是对电影的支持帮助,“热钱进来谁都拦不住,进来一批,也会走掉一批。有成功者也会有失败者。可能这些热钱进来时是为了挣钱或者是为了尝尝文化的滋味。但是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就一定要尊重这个行业规律,一切按照电影市场规律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