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美国从事药品开发的中国人,回到中国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这里平均每12分钟就会有一种新药被通过。
他转行做电影,这次的故事始于2007年,前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因受贿和玩忽职守被判处死刑。
《我是植物人》的电影品质有待讨论,但敏锐地触及“真实”,
则是在当下国产电影中极其罕见的,而该片注定小众的命运,更让人担忧
“这个故事是郑筱萸出事之后写的。”电影《我是植物人》的编剧兼制片人谢晓东说。10月15日,这部以假药黑幕为核心内容的小成本电影公映后,不少媒体人、影评人一边称赞一边诧异:这部电影居然通过了。
前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在2007年因受贿和玩忽职守被判处死刑。2008年,谢晓东开始写这个剧本:公司女职员辞了职,在公司楼下被一辆轿车撞飞,在医院里醒来已是3年后。她失去了记忆,被一个善良娱记捡回家,偶然发现自己对西药成药非常熟悉。她因此成功应聘到一家制药公司的职位(在办了一系列假证之后),头天上班就在公司门口碰到控诉假药害人的顾客。工作中她见到种种不合理操作,于是越发同情受害者。在帮助对方探明真相的同时,她也渐渐接近自己真实的身份。
片中制药公司在药品审批时弄虚作假,女主角给决心调查假药事件的娱记解释药品审批的荒谬现实,有一句台词:“咱先算笔账,咱就说每年有250个工作日,咱就拿这10000种药做计算,每个工作日会有40种药通过审批,每个工作日有8个小时,每个小时有60分钟,那就是说每12分钟会有一种新药通过。”
医药界的事件就没停过
这句台词来自郑筱萸出事之前,药监局注册司司长曹文庄被双规之后曝光的一条新闻:2004年,药监局受理10009种新药报批,而美国药监局同期受理新药报批数量仅148种,其中只有136种最终通过批准。
谢晓东对这个数字比任何电影编剧都敏感——他恰好在美国从事过药品开发。谢晓东毕业于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在美国念MBA期间进入一家药物公司工作了三年。“在美国通过一个新药非常难,大公司养成百上千的研究人员,很多人做一辈子,一个药都做不出来。”谢晓东说,“我特幸运,这辈子做第一个药,也是我接触的惟一一个药,就上市了。”
那是一种治疗脑瘤的抗癌药物,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后贴敷在创面。事实上他离开这家公司时,这种新药还在动物实验阶段,刚开始建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验室。MBA毕业,谢晓东受聘于一家化工公司回到国内。又过了6年,到1999年,这个药才在美国正式上市。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