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麦兜的故事》让香港人看到动画电影的前景
2011年,华谊兄弟与老夫子哈媒体共同出品《老夫子之小水虎传奇》
1970年代,香港人从动画广告片开始,真正知道了动画的概念。直到2001年,《麦兜的故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香港人独立制作的港产动画电影。2009年,三维动画电影《阿童木》虽然因故事拙劣而致票房惨败,但没有阻碍三维动漫成为香港的朝阳产业。
说到香港动画电影,很多人就会想起可爱的“麦兜”,但是很少人知道,香港动画电影已有60年的历史。
从广告知道动画
早在1920年代,上海万氏兄弟已经研究拍摄动画作品,在1940年代万籁鸣及其兄弟万古蟾为寻求拍摄资源而南下香港。他们将1941年在上海公映的《铁扇公主》于1953年收入由孙伟导演的香港电影《父之过》内,以戏中戏的方式放映,成为最早的香港电影动画片。
1950年代,香港动画先驱庐寄萍以土制动画特技方式制作了早期特技电影——1964年的《如来神掌》,其中不少绘在胶片上的动画,没有经过光学合成,而正是那些“手绘版”开创了香港动画电影史。
1964年,美国“CPA”动画电影的创始人Steven Boasastow到香港与中华油漆厂的少东主刘林,共同建立一所动画公司,欲制作动画片《红孩儿》,训练出了一群原创动画电影人。1970年代,胡树儒成立了“香港电影公司”,他们从制作动画广告片开始,其中“白猫洗衣粉”的广告是香港人乃至内地观众熟知的经典作品。也正是在当时,香港人才真正知道了动画的概念。
内地设厂解决人手问题
从引入直到1970年代中期,动画这项技术才开始渐渐普及,动画电影发烧友成立了“火鸟电影会”,推广拍摄独立动画短片活动,配合当时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班开设短期动画工作坊,引发了一批业余的爱好者独立制作动画短片。其中大部分用的是超八摄影机拍摄。不少独立动画制片人纷纷加入电视台的动画组,成为香港早期主要的专业动画师。
1976年,香港电台电视部与香港无线电视台都成立了动画组,开始制作电视节目的片头片尾,还用16毫米的胶片拍摄《跳飞机》、《香蕉船》以及《四三零穿梭机》等动画短片,为题材以及动画技术的多元做出了不少尝试。1979年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创办了动画制作课程,这也是香港第一次具有理论性及发放制作动画文凭的课程。
由漫画家王泽编剧的四至六格漫画《老夫子》在1960年代已经风靡。1981年,由胡树儒主导,与台湾共同完成了《老夫子》动画电影的制作。由此可见,香港不缺动画创作人才,但是由于香港教育对美术培养的忽略,导致制作人才的不足。1982年,动画人李森成立香港动画公司,打算将台湾动画加工形式的动画厂引入香港,但是最终未果。
1980年代,一批从大陆南下的动画师,成为香港动画界的生力军。1985年,邵逸夫在深圳成立了“翡翠动画公司”,制作了香港第一部电视动画片集《成语动画廊》以及《小悟空》,以在内地设厂来解决香港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香港电影受到好莱坞《星球大战》的影响,动画特技电影业起步,其中大量运用动画技术,导演徐克成立了工作室特技部“cinemax”,代表作有《新蜀山传》。而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更是将香港动画产业也带入了数码科技时代,当时的作品有《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功夫足球》、《老夫子2001》。
不过直到2001年,《麦兜的故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香港人独立制作的港产动画电影。以此也证明了香港即使只有极少的动漫团队也能拍出动画长片了。
三维动画成朝阳产业
2009年,意马公司制作的《阿童木》三维动画电影因为故事拙劣而致票房惨败。制作方意马动画工作室2010年在香港宣布清盘,300多名员工失业。
据悉,意马公司2006年购入《阿童木》制作权,仅制作费就投资近人民币4.4亿元,全球总开支达人民币8.2亿元,可惜大亏,全球最终票房为人民币1.9亿元。这被认为是意马动画工作室被迫清盘的祸根。
虽然有一次惨痛的经历,但是随着全球电脑动画的普及,在香港,三维动画也逐渐成了朝阳产业,不少年轻人都投入到了动画制作行业,不少大专院校都开始成立动画课程。也开始有一些个人动画工作室出现,他们的工作也拓宽到了内地以及海外,不少动画作品中有了香港动画人的身影。根据2007年至今的统计,香港已经有260家数码制作公司存在,其中有三成参与动漫制作。连同个人工作室,香港有超过5000名动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