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人敬仰到千夫所指 译制片的昨天和今天

 

  时光网特稿 “我不需要贾秀琰对任何人负责,只要对我负责,我喜欢就行了。”面对时光网记者时,王进喜很直率。这是一个有18年工作经验的译制片制片人,也是目前八一厂译制片的负责人。前些日子,《黑衣人3》的中文翻译引起不小争议,网友们把矛头对准了该片翻译贾秀琰,对此,制片人王进喜则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因为说到底,采用“坑爹”“地沟油”“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译法的决定权在他手上。


  其实,这就是院线进口电影的翻译在今天越来越多受到非难的原因——引进片的译制、配音由三个城市、最多不过几百人的小圈子承包,而且翻译文本其实是由人数更少的翻译和制片人所定夺。换言之,人数不多的几个人决定了中国亿万观众将会在影院里看到怎样的译制片。在外语日渐普及,人人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的时代,纠缠了中国翻译界上百年的“信达雅”难题,在引进片领域更是凸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译制片有过极为辉煌的时期,一部部外国电影,是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极度匮乏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唯一途径,那些精彩的配音台词,成为几代中国人共享的民间语文。而邱岳峰、童自荣、丁建华等声线突出的配音大腕,也堪比电影明星,得到了大众由衷的热爱。“上译经典”到了今天,依然被年长影迷津津乐道。


  然而,今天的电影译制,除了在技术上明显进步之外,在“内容创作”上却和那个时代几乎无异,甚至比当年还更加潦草。从万人敬仰到千夫所指,外国电影的中文译制,真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继续阅读

前编:译制片的今天,千夫所指

后编:译制片的昨天,万人敬仰

上一页123...121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