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编剧芦苇在2012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接受时光网专访
时光网特稿 一向直率的芦苇这次显得有些为难,要不然,First青年电影展的负责人在安排专访前也不会再三叮嘱,“有些问题最好不要问了,芦苇老师可能会生气的”。我想“不至于吧,怎么会这么敏感。”果不其然,关于新近编剧作品《白鹿原》和《狼图腾》的问题,芦苇都回答的有些轻描淡写。因为前者“是王全安的版本,我的剧本他用了一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他自称没有发言权。至于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狼图腾》,因为目前尚在拍摄阶段,具体细节还只是“一切都忠于小说”。
因为一听说First影展是一个“青年”电影节,芦苇“马上脑子一热,眼前一亮”就来了。这位曾写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等经典电影的编剧,是带着一句戏言“不是这两年了,这七八年了中国都没有好电影”登场的。他这次不但作为评委看了50多部参赛片,而且还担任起了“青年电影训练营”的讲师,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2名电影专业学生交流剧本写作心得。可惜的是,芦苇觉得和学生交流还是有些障碍,“我发现你们提的问题都很雷同,参赛的剧情片也大都不接地气,有些人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更让芦苇惊讶的是,这些专门学习影视编导的学生竟然都不知道《世界电影》这本杂志,而它正是芦苇编剧学习的独一资料。
不过,还算有让他激动的事情给以补偿,“这次参赛的纪录片的质量远远超于国产电影,我认为中国的纪录片真的可以拍出里程碑式的作品来。”虽然我们的环境不能改变,但是“我们还至少有选择的自由”。他鼓励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年轻人,如果没有拍长片的机会,那先拍两三部纪录片也不失为一条很好也很现实的路子,因为“纪录片它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接地气。”
从来没有受过正统教育,从西影厂的炊事员干起后成为中国一流编剧,芦苇“一年就写一个剧本”,而且从来都是忠于自己的喜好。他曾经拒绝《风月》的剧本邀约,即使陈凯歌为这个故事跟他讲了一整天,但是“第二天我告诉他,对不起,我对你的这个故事没感觉。”关于剧本写作,芦苇有一个“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世界”,面对中国电影的价值观“由专制转向商业”的现实,芦苇给自己和青年电影人的建议是“我们也不要畏缩,我们是不是能坚持一点自己的感觉,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观众还能感觉到是和一个活着的人在对话。”
以下,请阅读这位“地处偏远,孤陋寡闻”,认为“每一个伟大的电影后面都站着一个伟大的编剧”却从来都不知道同行为谁人的“隐逸”编剧对自己的最新作品、对编剧这门艺术、对中国电影到底会说些什么。
下一页
评析编剧近作《白鹿原》
上一页123...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