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国产电影 何时补上科幻课?


《普罗米修斯》海报

 

  好莱坞科幻巨制《普罗米修斯》日前在中国内地公映,尽管该片在美国获得的评价不高,但在中国内地却实现了很多国产电影梦寐以求的“叫好又叫座”:上映一周累计票房逼近亿元;很多观众表示对该片“怎么夸赞都不过分”,而各种解读版本也充斥坊间,成为一场大众的智力狂欢。


  与此同时,《普罗米修斯》的成功也刺痛了许多中国影迷的神经。科幻作家韩松在博客里力荐该片的同时,关于“中国何时能拍出自己的科幻大片”的问题,再次摆在了中国电影人的面前。

  
  对传统科幻电影的回归


  《普罗米修斯》究竟好在哪里?21世纪后期,地球上的科技水平已经高度发达,但人类起源的秘密与真相仍然让科学界孜孜以求。通过对许多古老文明的考察与对比,科学家伊丽莎白和查理发现人类可能是由来自遥远星系的外星人创造的。在大资本家的资助下,他们组建了一支团队,乘坐宇宙飞船普罗米修斯号前往那颗未知的星球……和很多标准的好莱坞商业片一样,《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很多观众在网上“吐槽”说该片“剧情潦草、剪辑混乱”。至于大处壮观、小处逼真的外星球景色和飞船上各种复杂精细的技术装备合力构成的视觉奇观,对于经受过《阿凡达》洗礼的观众来说也只道是平常而已。


  有网友评论说,如果不能理解导演在影片中植入的深意,《普罗米修斯》就是一部烂片。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该片强大的科幻内核才是其真正吸引观众的要素。近年来,虽然好莱坞从来没有停止过出产科幻片,但对其中的大多数来说,所谓科幻,都不过是各种影像技术轮番上阵的理由。无论是《黑衣人》系列还是《人猿星球》,甚至是被很多人奉为神作的《阿凡达》,技术优势所支撑的都不过是苍白的主题;被寄予厚望的《星球大战前传》系列,也落入太空追车和星际争霸的窠臼。


  以这样的背景来映衬,《普罗米修斯》便是特别的,或者说是难得的。它是对传统科幻电影的回归——在外星球这个冷酷仙境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探求关于人类自身命运的课题,影片因此站到了可以与《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这些科幻经典片相提并论的基石上。

 
  好莱坞不能填补的空白


  不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和认同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值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普罗米修斯》很像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只不过不是大团圆的结局。故事把造物主造人的初衷设定为一种实验,换言之,就是人类之于造物主,就像机器人之于人类一样,不过是更高一级的生物证明自己能力的试验品。而当人类满怀渴望和敬意踏上寻根之旅,寄希望于如天父般的造物主能够解答自己关于生命的种种谜题时,看到的却是造物主视自己的试验品为威胁,计划用飞船带着生物武器降落地球,欲先灭之而后快。这样的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另一部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二者遵循着相同逻辑线,只不过《银翼杀手》中的造物主是人类,面对的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人造人。


  对造物主的质疑,是导演从《银翼杀手》到《普罗米修斯》都一以贯之的主题。表面上看,它颠覆了西方宗教对于上帝的信仰,但其本质却又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从圣经故事到希腊神话,都有被神化了的弑父榜样,由此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强烈的弑父情结——神与人之间就和父与子之间一样,是一对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反抗神的意志,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必然,而在人类强大之前就毁灭人类,就成为造物主的不二选择。


  但这样的故事几乎不会出现在中国典籍里,不是因为它没有发生过,而是因为中国人相信文明是一个和谐的进程,而不是建立在叛逆之上。以此为信仰,中国文化推崇孝道和天人合一,对于人类的起源和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更温和的理解——比如不同于上帝灭世的大洪水,中国造物主女娲在大洪水中是补天的救世主。问题是,与中国人的价值观相吻合的国产科幻片在哪里?此项空白显然不能指望好莱坞来填补。毫无疑问,科幻承载的是人类无尽的想象力,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类根本问题的好奇假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探讨这样的哲学命题,是科幻诞生的初级和终极目的。国产电影何时补上科幻这一课,关系到我们怎样探求自己的过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