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偏爱进口大制作 国产科幻电影投拍需理性

       

《三体》的投拍曾引热议

2015年是国产科幻电影元年,此言不虚:韩寒郭敬明宁浩郭帆等新锐导演都不约而同将科幻列入自己的新片计划,而张艺谋正在筹备的《长城》周星驰正在筹拍的《美人鱼》也引人关注;但最为人瞩目的当属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去年11月20日中影推介会上公布的《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项目都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而《乡村教师》《三体》的投拍也早已引发热议。虽然势头令人欣喜,但这终究只是国产科幻片的起手式,这些影片的市场表现还需时间检验。


  但这无疑是一个好信号,国产科幻电影缺位已久,类型蓝海正亟待开发。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成像(CGI)技术的急速发展,美国科幻电影借势高歌猛进,北美市场在这20年间,共出产384部科幻电影,创造票房271亿美元;而1985年至今,国产科幻影片只有10部,共创造2.7亿人民币,约合0.45亿美元的票房。换言之,2014年仅上述导演和作者的开发新片数量,就已超过20年来国产科幻片数量的总和。




  从市场结构来看,北美市场2014年票房前30的影片中有45%的票房由科幻影片贡献,其中系列影片创造了近三分之二,而反观大陆电影市场,2014年票房前30的影片中电影类型的票房分布较为平均,最高的爱情片只占34%的票房,与动作和喜剧类型片三足鼎立,没有一个类型可以挑起票房的重担。




  国内电影观众对科幻片的渴望却丝毫没有因为国产科幻影片的缺位而降低。根据2014年艺恩电影观众研究的调研结果,观众对科幻类型片的期待程度仅次于喜剧片,且远高于爱情、剧情等其他主要类型影片。另外,变形金刚4和环太平洋的全球票房中,国内票房占据近三成的比例,更加凸显了国内观众对科幻影片的渴求。




  虽然观众渴望看到科幻片,但是观众对科幻片的认知已被好莱坞科幻大制作影片固化。在2014年度中国电影观众调研中我们发现,相较于其他观众,喜欢科幻片的观众对影片视觉效果的要求更高,对影片类型的认知更加清晰,自主观影意愿更强,且对系列电影更加认可。




  同时我们的调研表明,这部分观众普遍认为国产影片特技效果差,类型模糊,题材缺乏创新。以上这些特性与好莱坞大制作科幻片互相印证,这意味着,国内观众对于科幻片的认知和渴望,几乎完全基于好莱坞科幻大制作影片,而对于国产科幻片而言,类型蓝海很可能是一片难以跨越的深海,理性、严谨的投拍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科幻影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大制作影片和小成本影片,国产科幻电影若想破冰,两条路必选其一。大制作影片通常造价高昂,但符合观众对科幻类型片的期待,对整个周边产业,如特效、化妆、美术等都有强力的提升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优质IP而言开发价值充足,不论是纵向的系列影片开发还是横向的衍生品开发,都是天然的利好;但大制作科幻片必将与好莱坞大制作影片直接竞争,缺乏创新和本土化则很可能让影片被扣上“山寨”的帽子。以故事和创意取胜的小成本科幻片则不会面临大量特效的投入,制作流程与其他类型片较为类似,出奇制胜的可能性高,但国内创意人才经验不足,很难驾驭此类故事形态,且影片类型定位不清晰,与其他国产类型片形成直接竞争。


  不论国产科幻影片选择哪一条路,科学、理性、严谨的流程管理和决策都是必由之路。所有类型的影片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开发影片并且认真聆听观众的声音,才能将创意的能量充分发挥,而科幻类型片的创作难度更高,更需要用理性助力感性,用科学激发幻想。用理性的分析精准定位影片市场,用理性的分析了解受众,才能让国产科幻电影,真正成为中国电影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