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今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曹保平执导的《烈日灼心》入围金爵奖,他跟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位男主角在红毯上,摆着种种Pose,为此起彼伏的镁光灯和呼喊声停留了许久。
当晚,影片成了大赢家,曹保平获最佳导演,三位男演员拿下影帝“三黄蛋”。曹保平在颁奖典礼上说自己的获奖感言,“电影总该说点儿什么,才能称之为电影。”
为了“说点儿什么”,这位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与王小帅、娄烨、张元等第六代导演曾是同学的学院派导演,在这条路上磕磕绊绊,走了十多年。
他的新片《烈日灼心》于8月27日全国公映,接受时光网专访时,曹保平照旧戴着他标志性的棒球帽,一边跟记者聊着从《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到如今创作的心路历程,一面还在审核并拍板身边工作人员第二天即将要全网发布的影片物料。
制度和资本,是曹保平的老朋友,对于它们,他看得很清楚,“一个是森严而分明的界限,一个是赤裸裸的‘不要脸’”,与这两位朋友打交道多年,他也摸索出一套“第三种选择”的生存之道。
坚持个人表达,遇上审查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种一路“碰撞”的缘分,曹保平这些年也见证着审查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带着镣铐跳舞,也已经心照不宣地成为他的一种职业“自觉”。
与资本博弈,并不比与制度博弈更轻松。当市场成为更“严酷”的“审查”,曹保平也需要面对更多与资本的拉锯战。与他搞艺术的导演同学们不同,曹保平坚定他的商业路线,但内核也有挥之不去的对“质感”的需求。
他强调类型,拥抱市场,关注营销到达率,同时也在可摸索的范围内,拓展着自己的个人表达——有锐度,但不需要多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