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
《海底总动员2》上映,这是自从4年前
《勇敢传说》之后,皮克斯首次进入兵家必争的暑期档,而且也是与北美同步上映。首周末,“多莉鱼”在内地拿下了1.18 亿元票房。
成绩看起来似乎还不错,但
《疯狂动物城》之后,动画电影已经以10亿为标杆了,在美国,《海底总动员2》也打破了动画片首周末记录。所以,1.18亿的票房成绩,远远说不上惊喜。
30年,16部长片,皮克斯在动画界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声誉。除去刚被迪士尼收购时的“赛车总动员”系列,皮克斯每一部电影都赢得了评论界的喜爱,虽然有人指责与迪士尼联姻之后,皮克斯创造力下降,但
《头脑特工队》的成功有力反驳了这一观点。倘若一部电影片头出现了皮克斯的Logo,那么这肯定是值得关注的电影。
今年正好是皮克斯进入中国20周年——1996年,
《玩具总动员》在中国上映。那时候中国整体总票房,不足《玩具总动员》全球票房(3.6亿美元)的十分之一,那时候的中国,还是个可有可无的地方。那一年,《玩具总动员》在内地拿下了3180万元票房。
如今20年过去了,中国内地票房市场已经扩张了200倍以上,也成为任何期望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的影片必须重视的地方。但这急速扩张几乎没有给皮克斯带来任何收益,除去正在上映的《海底总动员2》,皮克斯有10部电影引进国内,但这10部累计票房刚刚超过1亿美元。去年《头脑特工队》全球总票房8.57亿美元,但国内票房不足1500万美元。
虽然说哪怕没有中国,皮克斯依然能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继续发展,皮克斯不可能假装房间里没有大象,否则便会丧失在中国这个观影人群日益增长的主要市场发展业务的良机。
在大陆,除了漫威之外,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公司能够形成自己的电影品牌,一部电影是迪士尼还是华纳,几乎没人在意,对观众来说,这只是某一部电影而已,品牌声誉只会影响到部分影迷的观影选择。
受众对某一品牌的内在价值、故事模式的认可,需要持续巩固。在北美,皮克斯元素随处可见,电视宣传片,各种彩蛋,电影衍生品,以及不断重新播出的电影本身,都是皮克斯品牌建立的途径。但在中国,好莱坞电影依然以单片宣传为主,每一部电影都只是独立的宣传项目,自然难以建立起受众对皮克斯的情感认知。
去年
《大圣归来》的成功,让不少人认为,动画电影正逐步摆脱低幼化状态,但一方面,这一转变无法一蹴而就,就目前而言,动画片依然是儿童电影,而且,动画形象要比动画故事重要很多。
皮克斯动画一贯以故事为中心,人物设置更接近现实世界,没有高度风格化的人物形象——事实上,皮克斯动画里很少出现“人”,玩具、鱼、机器人、甚至情绪本身,都会成为电影主角,这也给观众的理解和审美带来不小挑战。《疯狂动物城》的成功,固然得益于迪士尼强大的制作能力,不过就影片本身来说,依然是喜剧类型片和具有区分度的形象让《疯狂动物城》在社交网络风靡开来。
此外,《海底总动员2》也并未因为其续集身份而获得太多加成。
《海底总动员》在2003年上映,那时候银幕数总共不过1923块,并且互联网尚未充分发展,难以形成持续的口碑。如今的主流消费群体,那时候不过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主要娱乐渠道来自电视,而非电影。
如何让观众接受皮克斯的形象,这可能是皮克斯在中国取得更好成绩的关键。目前,随着迪士尼乐园的建立,皮克斯积累下来的形象也会慢慢流传开来,而且,在未来皮克斯的项目以续集为主,这也便于观众的接受——大概也正是为了全球市场的考虑,与迪士尼联姻后的皮克斯,逐步放弃了自己的独创能力,而转向了更稳妥的续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