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报:放过赵本山,放过单调的春晚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1月17日报道 近日,有消息称赵本山今年有望参加7台春晚,并称他已累到发烧。他的幕后团队为其打造了5个剧本,轮流使用。

春节档的大赢家是谁?答案可谓明了。电影花落葛优家,而春晚,则无可讳言非赵本山莫属。从连上春晚20年到7台争抢,赵本山现象的炙热,可说是“高烧不退”。

赵本山倍受青睐,原因从“12年蝉联小品王”中就窥见一斑。毕竟,在收视率是王牌的消费语境下,电视台办春晚,着眼的正是受众偏好,跟着观众口味转。既然赵本山粉丝众多、大有市场,是眼球和人气的保证,那岂能错失良机?

然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民谚,早就阐释了癖好的差异性、口味的多元化。对本山大叔不怎么“感冒”的民众,“转眼又见赵本山”,注定心堵得慌。这不是凭空虚造,网上流传的“春晚最不想看的10张脸”中,赵本山荣登榜首,足以证明部分公众对赵本山的“审美疲劳”。年年几副老面孔,外加“台台春晚人相似”的夹击,许多喜新猎奇的观众,早已不堪忍受如此“样板戏”。事实上,就连赵本山本人,都对“过不上安稳年”颇有微词。

既然如此,何不另请高明呢?答曰不能。因为赵本山这样的文化资源,至少是公众人物,已是稀缺之至,难以找到替代品。

不少春晚看起来丰富多彩,实则相互拷贝“歌曲+小品”等枯燥模式。百花齐放的舞台,只能唱着活力全无的“样板戏”,而且内容也殊为雷同,跳不出“歌颂美好新生活”的窠臼,干货不够,索性让明星来凑。创意贫瘠,让推陈出新成了梦呓。赵本山被“过度消费”,不过是创意贫瘠的缩影。与其说是观众需要,毋宁称为游戏规则的使然。

诚然,赵本山的某些附着“农民标签”作品,迎合了大众文化,也代表了底层诉求,很是脍炙人口。但不容否认,农民身份的游离,让他近年来的不少小品备受诟病,《捐助》引发的批评,即为例证。

大腕垄断着文化资源,春晚制造着单调话题,成了批发说教而非愉悦的话语场,只会让文化创意日益贫瘠,艺术活力也臻于式微。所以,请饶过本山大叔,也放过我们的审美神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