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万有音乐系】帕格尼尼之魂—黄蒙拉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成都站在 特仑苏音乐厅 精彩上演。
2016.11.24
特仑苏音乐厅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黄蒙拉,一个小提琴界的地才,成就了一个东方帕格尼尼。
2002年,在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上,一位22岁的中国小提琴手一举拿下了自1994年黄滨获奖之后、中国选手暌违六年的金奖,同时还囊获“帕格尼尼随想曲演奏奖”、“纪念马里奥罗明内里奖”,成为这届大赛最火爆的小提琴演奏家。
他就是——黄蒙拉。
实际上,除了帕格尼尼大奖之外,他还曾获2000年日本ASPEN音乐节最高奖学金、2001年日本仙台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2007年戴维•马丁/弗洛兰斯•胡顿协奏曲大奖和里奇基金会大奖、2007年Genio Greativo 艺术大奖……这仅仅为其中一部分奖项。
“成功并不代表是天才,有时只是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而后大器晚成。”
与帕格尼尼的自有天赋不同,黄蒙拉从小并未在音乐方面拥有很多天分。用他的原话说,便是“小时候讨厌拉琴,基础都不好,连音准都是问题。”而且,他也并非音乐世家出身——父亲只是一位医生。蒙拉便是跟帕格尼尼一样承担了父辈的梦想,而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艰难学琴历程。他从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站在凳子上,被要求不练上两个钟的话就不准下来休息,犯错了还得受老师的钢尺责罚,长大了则每天练琴七八个钟,累到心里想砸掉琴,却依旧在现实中乖乖地“猛拉”。“一天不拉琴自己知道,两天不拉琴邻居知道,三天不拉琴全世界都知道了。”拼命三郎,一直如此。
在上音附小,他是班里唯一一个公费的学生。虽演奏技巧好,但缺乏音乐感觉。小学六年级时终于有幸拜入著名的俞丽拿老师门下,经过老师的魔鬼训练,才得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音附中,但却终究不被老师们看好。
真正的人生拐点,还是在他16岁那年。当时他去法国参加青少年比赛,虽然未能获奖,但法国的气候、建筑、音乐都深深地感染了他,让他恍然大悟: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演奏,“情感的世界比竞技的世界更有意思”。
自此,他开始对小提琴有了发自内心的热衷。一代小提琴地才真正开始发酵。
“成名不是终点,而是追寻音乐真谛的起点。”
2002年,黄蒙拉参加帕格尼尼大赛,完全是出于“锻炼”、“打发时间”的想法。结果一炮而红,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成名之后的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演奏真的足够强了吗?可以对观众负责了吗?仅仅靠着以往的积累就能停止进步了吗?
答案是不能。于是,本应该是开始职业演奏生涯的时机,他却选择了继续深造、完善自我之路。不仅在上音当了三年硕士研究生,又远赴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留学两年。
在游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启发他音乐灵感的老师。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吉奥吉•帕克教会他逻辑和品位,帮助他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去捕捉更多音乐灵感;德国人严谨的做事风格又让他见识到规律性、程序性的安排可以产生真诚的艺术。他在这些年的历练中获得了对音乐更深层的认知与诠释。“去掉金奖的光环,可以潜心探索艺术真谛。”这是他在接受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印证在了他的演奏上——曾经有乐评人说他演出的《卡门幻想曲》,像是“读过大学的”,极为严谨,任何谱面上的小细节都不放过。
“帕格尼尼?技巧有了,情感也要有。”
11岁开始拉帕格尼尼的《魔鬼颤音》
22岁摘得帕格尼尼大赛桂冠
31岁正式出版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专辑
他曾经表示,刚得奖那会就已经有意愿要出专辑了。然而,他认为自己虽然技巧有了,但音乐仍太浅。于是又磨了9年。这9年磨出来的不是技巧,而是音乐性。
当他终于觉得自己能完全驾驭帕格尼尼的时候,一张更注重作曲家原意的专辑就此诞生。而今,他更要把这24首随想曲搬上舞台,来一场帕格尼尼专场音乐会,将他琴弦中的那股“帕格尼尼之魂”尽数释放!
1、e小调随想曲:行板
2、b小调随想曲:中庸
3、e小调随想曲:急板
4、c小调随想曲
5、a小调随想曲:激动地
6、g小调随想曲:柔板
7、a小调随想曲
8、bE大调随想曲:庄严地
9、E大调随想曲:小快板
10、g小调随想曲:优雅地
11、C大调随想曲:行板,急板
12、bA大调随想曲:小快板
13、bB大调随想曲:小快板
14、bE大调随想曲:中速
15、e小调随想曲
16、g小调随想曲:急板
17、bE大调随想曲:延续的行板
18、C大调随想曲:库朗特舞曲:小行板
19、bE大调随想曲:缓慢的小快板
20、D大调随想曲:小快板
21、A大调随想曲:激情地急板
22、F大调随想曲:庄严的
23、bE大调随想曲
24、a小调随想曲:急板
注:以当晚演出曲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