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陕西文化周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在 贺绿汀音乐厅 精彩上演。
2014.11.14
贺绿汀音乐厅
以现场为准
提前45分钟左右入场(以场馆规定为准)
西安鼓乐
西安,古称长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长达1100余年,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西安鼓乐就是其中一个突出代表。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主要流传在西安城区及沿终南山的周至、长安等地。
西安鼓乐保留了唐宋以来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音乐传统。唐大曲的形式结构与西安鼓乐的坐乐基本上是一致的。从鼓乐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唐代燕乐的部分原貌,此外还有宋教坊音乐的痕迹,元、明、清各代戏曲音乐及民间音乐的成分等等。在形式、曲式、曲牌、乐器、谱式宫调系统等多个方面都与唐以来各朝代多类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因此,西安鼓乐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破解中国古代音乐史众多谜团的一把钥匙,对于研究、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按演奏风格的不同,又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
西安鼓乐的曲目据不完全统计多达3000余首,数量众多,结构宏大,单曲长的达20分钟,套曲长的可演奏两小时以上,因此,又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西安鼓乐至今使用着中国唐、宋时期的记写方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采用汉字符号的记谱方式之一,每个乐社几乎都保存着传统手抄谱本。
韵曲,是西安鼓乐传承最重要的形式,因为用文字记录的古代乐谱,只有音高没有时值,一般人无法解读,惟有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授,学会唱谱才能将被记录的文字谱进行演奏,这也是西安鼓乐最神秘的地方,在今天,能解读鼓乐谱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
历史上,西安鼓乐乐社众多,解放初,仅西安地区就有乐社四五十家,每到演出季节,大街小巷,彩旗飘扬,笙管齐奏,鼓乐齐鸣,一派热闹景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乐社逐渐消散减少,目前仅有六家民间传统鼓乐社正常传承演出,包括西安市都城隍庙鼓乐社、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西安市东仓鼓乐社、西安市大吉昌鼓乐社。乐社成员包括农民、教师、退休工人、学生等。这些乐社代代相传,有严格的师承关系,每家乐社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陕西省文化厅的领导下,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西安鼓乐的抢救保护及研究工作,成立了西安鼓乐研究保护中心,逐年加大保护力度。2004年4月,国家文化部将“西安鼓乐”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试点项目”。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又将“西安鼓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安鼓乐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安鼓乐这个优秀的中华民族的瑰宝,从此已不再仅仅是属于陕西的,甚至不仅仅属于中国的,它现在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