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色列联合制作,讲故事剧场《雪夜》

2015年10月28日 至 2015年11月1日 ,中国以色列联合制作,讲故事剧场《雪夜》在 蓬蒿剧场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5.10.28 - 2015.11.01

蓬蒿剧场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温馨提示:60元价位为学生票,学生票需持票和本人学生证入场。

演出介绍

第六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优秀剧目返场之

中国以色列联合制作,讲故事剧场《雪夜》 ——当端木蕻良小说的旖旎梦境重生于环形剧场

月光,一望无际的雪原,光秃秃的树枝,空的民宅,死去的驴,

现当代知名作家端木蕻良绝美缱绻文本,

以色列讲故事剧场全新演绎,那个收了债,欠了命的民国故事……

中国以色列联合制作,讲故事剧场《雪夜》

过年前的一个雪夜,地主家的李总管下乡收租,不知是因为他的年迈或运气不佳,还是因为佃户们的穷困与刁钻,他没能收上来一个现钱。他拒绝留宿在佃户老包家,执意骑上毛驴,冒着大雪,星夜踏上归程。在路上,他一度陷入遐想和绝望,最终冻死在一间废弃的民居门前……

中国以色列联合制作,讲故事剧场《雪夜》

恐怖,残酷,美和救赎在故事中变换着角色。剧场作品《雪夜》运用戏剧语言的再加工,着力于为那些驱动和掌控着我们的旅程和生命的无形力量赋予形象,并努力与之抗争。当看尽世间的纠葛乱麻后大彻大悟,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清醒地审视着自己的人生。或赎罪?

中国以色列联合制作,讲故事剧场《雪夜》

《雪夜》是端木蕻良的短篇小说精品,写于1930年代,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天马行空的想象佐以精妙绝伦的笔法,细腻缱绻的雪景描写,尤其是独具匠心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流动描摹,造就了这篇小说的现代美学品格。《雪夜》虽不是文学园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出真面目与真精神来。

中国以色列联合制作,讲故事剧场《雪夜》

创作缘起

2012年,以色列导演露丝•康内尔作品《在海边》应南锣鼓巷戏剧节邀请在蓬蒿剧场演出,她将自己的作品风格标记为“讲故事剧场”。第二年,受第四届戏剧节邀请,露丝与青年导演任明炀开办工作坊,结合中国的小说文本,寻求文本第二创作的可能性。他们最终选择了端木蕻良的《雪夜》。

露丝读到的是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英译本,她当即就被那有力的语言和独特的美感震惊了。一个星期的工作坊中,露丝从演员训练着手,激发表演者的生物能量对创作素材进行自由变形,最终形成独特有力的剧场语汇。作品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结构匀称,语言也相当敏锐。将这样的文本呈现在舞台上,有相当的难度,但非常有意思。在最终展示中,4个小组的成员分别用了4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男人和毛驴,并且结合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创造出了超越原小说的“第二文本”。工作坊的汇报演出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很多人建议露丝把《雪夜》做成完整的演出。终于,2015年的南锣鼓巷戏剧节,《雪夜》首演成功,别致的呈现令所有观众赞不绝口,人们纷纷惊叹于那个荒芜生命舞台上,男人和他的驴子于垂死之际的那出摄人心魄之谢幕表演。

首次合作我们很荣幸地能邀请到中国著名的实验人声表演艺术家、作曲家刘索拉为本剧的特邀作曲。她空灵清冷的声音,于空空舞台却勾勒出一幅雪夜清冷孤寂的景象,同时造就了一个有力的二重叙述和复调映照故事人物的内心。

讲故事剧场

又称作“讲述剧场”,是一种独特的戏剧门类,在其中,讲述故事的角色与戏剧情境紧密交织。通过这种将文本转化为舞台事件的机制,文本的深层结构以及隐含的意义被彰显出来,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层面被赋予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词语、人声、声音、动作、物件和舞台画面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讲故事剧场源远流长,是一种古老艺术,又触及到了当代的种种问题——真实的相对性、观察者的角度对真实所造成的影响。戏剧的诗性产生于讲故事剧场的若干技巧:故事叙述以及戏剧行动的互换;人物角色变换、时间和空间的幻化;若干讲述主体的讲述活动的复调式行进,表现故事中不同观点的碰撞。

首演各界评论

刚刚看完《雪夜》,难以形容的激动。赞叹导演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一个旧中国的农民带到当今人类的舞台上,新与旧的结合、碰撞,光彩四射!舞台生动,充满韵律。了不起的演出。

--著名剧作家,万方

雪夜一场惊喜的夜晚。它是一部智慧的戏剧。我想除了这位导演的才华,我无法想到还有谁对一个传统的故事有更好的编排方法。演员每一刻的肢体流动与细节会让你觉得:噢!原来说这句话,可以这样运用身体。

--影视演员,黄幻

我在南锣戏剧节看了以色列导演Ruth Kanner,排演的《雪夜》,印象深刻!剧场语言极其简洁,但蕴藏着诗意和力量,演员在小说叙述者和角色之间自由转换,并巧妙借用环绕坐在舞台上的观众一起来构筑戏剧空间,她构建的戏剧时空似乎没有多余的东西,但是达到了凝练而生动的效果。遗憾之处是演员在“讲故事”和“演角色”之间的转换有所犹豫的迟疑,这让我觉得演出的能量略有被束缚之感,不过这一点也不能改变我对这位以色列艺术家的佩服的喜爱。演出的当晚,我坐在观众席里产生了自己做一个“讲故事剧场”的想法,尽管我还不了解她的“讲故事剧场”是什么意思。我还想感谢蓬蒿剧场,让我看到了Ruth Kanner的工作。

--新锐独立剧场导演,李建军

《雪夜》推荐一看。我之前说写不出好剧本就别闹了,学学这种“讲故事剧场”就挺好,快速上手,保质保量。

--青年文艺评论人,奚牧凉

被《雪夜》的创造力轰炸。端木蕻良的小说文本重生于戏剧的舞台。原来平面、第三人称的叙述被以色列导演Ruth Kanner塑造出一个视角交织,所有人都卷入其中的,活着的现实。从肢体、音效、到舞台设计全都让人耳目一新。创意很大程度也归功于演员们和剧组,大赞!

--观众,林杉

艺人团体介绍

主创介绍

【原著文本】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中代表人物。成名作:《鴜鹭湖的忧郁》。代表作:《遥远的风沙》、《雪夜》、《被撞破的脸孔》、《初吻》、《早春》、《红夜》、《雕鹗堡》、《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1980年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导演】

露丝•康内尔

露丝•康内尔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戏剧艺术系副教授。目前,她带领自己的剧团专注于将文学改编作品和纪录性文本搬上舞台的工作,还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工作坊。曾在布拉格,弗罗茨瓦夫,新德里,纽约,伦敦,威尔士,萨格勒布和耶路撒冷进行。最新作品:《勇气妈妈》(布莱希特;东京)、《信号》、《在海上》( S. 伊扎尔;特拉维夫)、《欧墨尼得斯》(埃斯库罗斯;东京)、《谋杀案》(特拉维夫;纽约);《樱桃园日本》(东京)、《鸽子的飞行》(耶路撒冷)。

【特邀作曲】

刘索拉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作品包括她本人编剧作曲、艺术导演、设计及主演的大型室内歌剧 《惊梦》,编剧兼作曲的室内清唱剧《自在魂》,个人专集《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以及多部管弦、钢琴、民乐队作品、电影音乐和个人专辑等。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你别无选择》、《混吞加哩咯楞》,《女贞汤》、《迷恋咒》等及多部散文集。

【戏剧构作】

任明炀

任明炀

生于1982 年,作家、舞台剧导演、电影作者、创作歌手。作品有:《昨夜的双拥路》、《您的口音》、《东海暴风雨》、《倪焕之的故事》、《明年的这个时候》、《乐游原》等。活跃在上海与北京,作品参加“北京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北京南锣巷戏剧节”等。

【主要演员】

李腾飞

李腾飞

青年演员,毕业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参演作品: 2015年话剧南锣鼓巷戏剧节邀演单元《雪夜》,导演:Rutikanner(以色列);2014年 《一个半兽人的自我成长》入选参加2014年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肢体戏剧 ;《孤儿2.0》黄俊达导演,入选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国话先锋剧场;《美好的一天/站》佐藤信导演,第五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雷雨》Mathias Lafolie导演;2012年《亨利四世》《海鸥》;2009年 《收信快乐》、音乐剧:《rent》 《伊丽莎白》 《蝴蝶梦》

富鹏栩

富鹏栩

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影视系表演专业,2012年参与排演李六乙戏剧工作室话剧《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2013年参与排演纸老虎戏剧工作室《非常高兴》、《狼奔豕突》。

【视觉顾问】

谷旻雯

200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部份作品:儿艺班大戏《小妇人》、《梁山英雄》原定伦敦孔雀剧场、《三姊妹》青艺剧场、《房子》现代舞,北京交叉艺术节、 《柴宝国》、《我不是李白》九个剧场 先锋剧场、《一千三百万个单身浴缸》 北京人艺小剧场(视觉设计)、《集结小号》之士兵突击,中国木偶剧院、《我不是李白》第二套演出方案、《看,精神,病》 台湾莎士比亚的姐妹剧团 舞台设计。

参与演出2005年 《对话2005升级版》 大山子艺术节2007年 《COOL》 柏林“巡回中国”艺术节、苏黎世艺术节。

【制作人】

赖慧慧

现为北京蓬蒿剧场运营总监、制作人(2009-2015) 、策划制作六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2010-2015)、三届“中国民间独立剧场论坛”、推动剧场新生力量策划两届“新生单元”、“亚洲文化视野-旅程艺术节”、“北京国际独角戏剧节”;瑞典皇家剧院中国新剧本新作家。制作戏剧:文学剧场《蓦然回首》、默剧《无声世界四十年》系列、纪录剧场《25.3km》系列、悲闹剧《顾不上》、讲故事剧场《雪夜》等。

【灯光及舞美设计】

王京晶

从国戏到中戏,从学校到社会再回到学校,从始至终都在做灯光。我相信坚持是件好事,而变换会带来未知的惊喜,如果换个位置看现在发生的事,或者退一步纵观全局,世界也许根本不是原来的样子。在我看来,舞美的全部就是创造一个感性的世界,然后用理性实现它,对我来说,确实是处处有惊喜。

【翻译】

赵冰清

中日英翻译。戏剧工作者。与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日本青森县弘前剧场、以及来自法国、意大利、瑞典、以色列等世界各地的舞台工作者合作。参与了许多舞台作品台前幕后方方面面的工作。是蓬蒿剧场上演的《孤儿》、《灵》(W;t)、《在海边》、《地下铁里的俄耳普斯》等多部作品的剧本翻译。

【文字统筹】

吕雨舟

剧场艺术探索者,(英语)戏剧教育实践者。剑桥大学心理学学士,现暂居北京。关注集体创作剧场和社会纪录性剧场,关注社群和个人的生存状态,并希望通过剧场行为发问和带来改变。曾参与集体创作肢体剧“Thing With Feathers”,与InSitu剧团集体创作《建筑大师与麦克白》,与流浪汉群体集体构作《终局》,个人艺术项目《经痛独白》等;与前邵艺学生集体创作《你从哪里来到瓦尔登湖》。

执行制作:李晓彬

声音技术支持:杜斯

舞台监督:吴元虎

剧务:宋雅銮

摄影:童畅、顾了了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