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至 2016年1月31日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幕演出季:话剧《有饭自然香》在 天桥艺术中心 精彩上演。
2016.01.29 - 2016.01.31
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粤语对白,中文字幕
导演简介:
陈敢权(Anthony)是亚洲少数集编剧、导演、舞台设计、戏剧教育和舞台管理专才于一身的戏剧艺术家。他创作的剧本数量丰富,目前为止,连改编及翻译的有九十多出,导演作品六十五出,舞台设计十三个。他曾是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导演系及编剧系主任,在校十九年间,致力培育编、导人才,卸任前完成戏剧艺术硕士课程的课程设计。
曾获多个舞台奖项,包括香港艺术家联盟的香港艺术家年奖1991、94年获剧协十年杰出成就奖及09年获银喜纪念奖 —杰出翻译奖等。
其创作的剧本题材广泛且匠心独运,由二十多年来不断被重演的《星光下的蜕变》,到曾于00年香港舞台剧奖中夺得最佳整体演出的《周门家事》(后由香港话剧团重新製作为《雷雨谎情》),又或是源于经典《浮士德》而创作的《魔鬼契约》,还有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新创作《一年皇帝梦》都处处突显他在不同阶段对生命的洞察、对文字的驾驭及对戏剧艺术的热情和卓见。
其编导的作品曾多次在爱丁堡、伦敦、法国、达拉斯康、波尔多、多伦多、墨尔本、北京、上海等地演出。
自08年担任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后,作品包括:《顶头鎚》(编剧及导演)、《捕月魔君.卡里古拉》(翻译及导演)、《横冲直撞偷错情》(改编及导演)、《遍地芳菲》(导演)、《弥留之际》(编剧)、《魔鬼契约》(编剧及导演)、《一年皇帝梦》(编剧)、《有饭自然香》(编剧及导演)及《十八楼C座》(联合编剧及导演)。他秉承话剧团的艺术风格,除了贡献其在编、导及管理的才能外,更积极推动和发展本地原创剧,鼓励开拓戏剧教育,扩展对外合作交流,栽培新一代演艺人才,带领话剧团迈向新里程!
陈敢权获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戏剧硕士,并拥有戏剧及美术设计学位,13年6月获香港演艺学院颁授荣誉院士。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香港戏剧协会评审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
编剧/导演的话
添饭自然香
每个剧本皆有其命运,《有饭自然香》去年首演获得许多朋友及观众的宝贵意见,再三修订,又得与各位见面,下月更会衝出香港,往广州及上海巡演,感谢冠名赞助东亚银行及赞助周生生对是次演出的全力支持,实在是万大的福气。
此剧本的灵感源自蒙民伟先生传记《由乐声牌电饭煲而起:蒙民伟和信兴集团走过的道路》。我这个六十年代成长的香港人,受书中人物的奋斗而感动。这并不祇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当代大部分香港人努力打拼,创出一片天的写照;重温上世纪依旧纯朴的民风和浓厚的人情味,对比着现代个人主义挂帅的都市生活,每每教人缅怀不已。如此创作《有饭自然香》,凭着偷渡潜港的青年阿标,奋斗拼搏而渐渐起家的故事,歌颂该年代互助互爱、同舟共济的精神,以及「家」和「一口饭」的重要性。
剧本虽有取材资料,却非真人真事。剧中有蒙老板一角出现,正是蒙民伟先生的侧写。如有雷同,实属「借题发挥」。再次感谢所有曾为《有饭自然香》付出的台前幕后友好,还有蒙德扬先生及郑宝鸿先生的协助,给了我们丰富的资料分享。
希望大家从今天晚上的一碗饭,细味到最根本的原味 ─ 那久违了的人情味!
香港话剧团简介:
背景
香港话居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专业剧团。1977创团,2001公司化,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由理事会领导及监察运作,聘有艺术总监、驻团导演、演员、舞台技术及行政人员等六十三位全职专才。三十六年来,剧团积极发展,制作剧目超过三百个,为本地剧坛创造不少经典剧场作品。使命制作和发展优质、具创意兼多元化的中外古今经典剧目及本地原创戏剧作品。提升观众的戏居鑑赏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及发挥旗舰剧团的领导地位。
业务
平衡剧季— 选演本地原创剧,翻译、改编西方及内地经典或现代戏剧作品。汇集剧团内外的编、导、演与舞美人才,创造主流剧场艺术精品。黑盒剧场 — 以灵活的运作手法,探索、发展和制研新素材及表演模式,拓展戏剧艺术的新领域。戏剧教育 — 开设课程及工作坊,把戏剧融入生活,利用剧艺多元空间为成人及学童提供戏剧教育及技能培训。也透过学生专场及社区巡迴演出,加强观众对剧艺的认知。
对外交流 — 加强国际及内地交流,进行外访演出,向外推广本土戏剧文化,并发展双向合作,拓展境外市场。
戏剧文学 — 透过剧本创作、读戏剧场、研讨会、戏剧评论及戏剧文学丛书出版等平台,记录、保存及深化戏剧艺术研究。
剧情简介
历尽艰辛偷渡来港的阿标,为了充饥在然香饭店偷了一碗饭吃,及后为了赚一口饭发奋图强,因缘际会下当上电器师傅,并被委任推销手提收音机及几经改良的新产品 ─ 电饭煲。在追上经济起飞的势头同时,却又因当时反日的情绪遇上群众抵制,望著那碗香软米饭,阿标又会如何克服困境?
媒体评价
「热闹通俗,演员生动。」
—《明报》石琪
「重拾六十年代香港的人的核心价值和家庭观念,叫人感动。」
—《文汇报》张锦满
「长者边看边话当年,年轻人重拾失落了的香港精神。」
—《星岛日报》黄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