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 至 2018年8月16日 ,原创音乐剧《海上音》在 辽宁大剧院 精彩上演。
2018.08.15 - 2018.08.16
辽宁大剧院-大剧场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原创音乐剧《海上音》
演出介绍
《海上音》讲述了抗日战时期发生在孤岛上海的一段穿越时空、悲壮凄婉的音乐故事。《海上音》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以犹太音乐家与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渊源和中西方音乐艺术文化交流为故事缘起进行剧目创作。展现中国人民和犹太民族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真善美,展现了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虔诚,展现了面对侵凌和暴政的相似境遇和情感,讴歌双方深厚的友谊和人间真情,抒写了一曲曲超越时空来自上海的音符。
犹太人与上音的渊源
上音与犹太音乐家有着非常深的渊源。1927年国立音乐院成立后,聘请了数位外籍音乐家和犹太人音乐家任教作曲、钢琴、声乐、弦乐,建院之初,国立音专每个系,都有犹太音乐家任教甚至领衔,为上海培养了一批优秀音乐人才,这批音乐人才日后成为了中国有影响的音乐家。
其中,德国犹太人弗兰克尔更将奥地利犹太音乐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代表勋伯格的“和声体系”,以及瑞士音乐理论家恩斯特-库尔特的“线条对位理论”首次介绍至中国,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助力不少。
渊源还体现在建筑上。位于上音内部,地处贺绿汀音乐厅对面的一栋老办公楼,其前身即为犹太人俱乐部。当时,俱乐部每周都会举行晚会,设有文学小组,闻名上海的“星期四聚会”即起源于此。
“我用心写了,写进去了”
《海上音》即以1938年至1943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上音音乐戏剧系主任、作曲家赵光在促狭时间里完成了此曲。为避纷扰,他在宾馆闭关两个月,本来想写得清新一点,但越写到后面,越觉内心悲凉,“不可能没有悲剧性在里面。”
考虑到故事背景的特殊性和戏剧冲突,赵光的创作动机,首先是将带有犹太音乐元素的小提琴独奏片段贯穿其中。但此作并不局限于传统严肃音乐风格的写法,不乏R&B、软摇滚、流行乐风格结合咏叹调、宣叙调写法的唱段,“重唱唱段较多,结合合唱中多声部复调化的写作,风格性较强且紧扣戏剧情景。”
谈及此作,赵光数次坦言以前也接过数部应景之作,《海上音》同样是“命题”式作品,“但可以负责任地说,我用心写了,写进去了,没有粗糙。”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把音乐和故事立住,“这里不是写中国人多么伟大,怎么施舍和帮助了犹太人,而是梳理犹太音乐家在上音的印记,表达上音人对他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