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艺术节—新编扬剧历史剧《衣冠风流》

2015年5月9日 至 2015年5月10日 ,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艺术节—新编扬剧历史剧《衣冠风流》在 深圳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5.05.09 - 2015.05.10

深圳大剧院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艺术节--新编扬剧历史剧《衣冠风流》简介

东晋后期,权臣桓温怀篡夺之心。简文帝迫于其威,临终下诏,欲让皇位,为重臣谢安劝阻。太后为求安保,再度传命让国,谢安奉道守正,封还懿旨。桓温大怒,扬言“诛谢安,移晋鼎”,大举而来,陈兵新亭。褚太后心怯,欲以毒酒鸩杀谢安。被其识破,唏嘘喟叹,主动请缨,前往新亭。这一天,谢安翩然白衣,担负着国祚存亡;也是这一天,新亭宴上,一个人,战胜了一支军队……

演员表

领衔主演: 李政成

谢 安:李政成

桓 温:张卓南

褚太后:葛瑞莲

司马昱:王 海

郗 超:陈 俊

【主演介绍】

李政成

李政成:一级演员、扬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兼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校长、江苏省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常委、江苏省剧协副主席、扬州市文联副主席、扬州市剧协主席、农工党扬州市委副主委、全国劳动模范。曾荣获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主角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扬剧省级传承人。

李政成出生于梨园之家,自幼受艺术熏陶,九岁因成功饰演少年毛岸英进剧团学艺,从此踏上戏剧之旅,在扬州戏校七个寒暑,接受了良好的艺术启蒙教育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他受益多师如京剧名家隗慧虎、岳小亭、周洪武,扬剧名家姚恭林、昆剧名家柯军、黄小午,他还虔诚地拜京、昆、梆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为师,深受其许多教诲和悉心指导。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孜孜以求,拒绝诱惑,广采博纳,追求完美,成绩斐然。他应工文武老生,扮相俊美,台风儒雅,被专家誉为文武昆乱不挡,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步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他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圆熟地驾驭角色情感,先后在《白水滩》、《挑滑车》、《林冲夜奔》、《汉宫惊魂》、《扫松下书》、《狸猫换太子》、《野猪林》、《孟丽君》、《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衣冠风流》等二十多台戏中塑造了林冲、刘秀、陈琳、张广才、章程、余启礼、谢安等古今人物,个个鲜活,栩栩如生。他在唱腔、唱法上潜心思考,苦心琢磨,在深入掌握扬剧声腔精粹的基础上,吸收了兄弟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形成了行腔圆润、优美流畅的演唱风格,丰富了扬剧传统音乐的表现力,为扬剧艺术的声腔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受到了新老扬剧观众与专家的赞誉与认可。

李政成有人缘,有戏缘,有观众缘,扬剧为他丰羽,他使扬剧腾飞。

在《衣冠风流》一剧中饰演谢安。

葛瑞莲

葛瑞莲: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扬州市政协委员,扬州市中青年专家、扬州市首届英才计划培养人才、扬州市先进工作者;毕业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师从李开敏、任慧萍、王坚; 工青衣、花旦,唱腔甜美圆润,声情并茂,表演生动传神、洒脱自然。曾荣获“第四届”“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二届江苏省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首届江苏省茉莉花杯民歌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代表性剧目有:《女县令》、《秦香莲》、《白蛇传》、《野猪林》、《鸿雁传书》、《孟丽君》、《柔福公主》、《王宝钏》、《梁祝》、《县长与老板》、《史可法》等

在《衣冠风流》一剧中饰演褚太后。

张卓南

张卓南:二级演员,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副书记;毕业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工净行,音色宽厚,唱腔健朗,表演纯朴,善于塑造人物;师从杭麟童、姚 峰;曾荣获“第三届扬剧节”、“第五届戏剧节”表演奖、“2009年江苏省优秀新剧目评比展演”优秀表演奖、2004--2005年度扬州文化系统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代表性剧目有《县长与老板》、《野猪林》、《秦香莲》、《李慧娘》《真假24小时》等

在《衣冠风流》一剧中饰演桓温。

【扬剧简介】

扬剧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泰州、南京,以及上海、安徽部分地区,发源于扬州,由花鼓戏和香火戏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扬州花鼓是流行于清初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最早多由木工、瓦工、铁匠、铜匠、剃头匠(理发)、裁缝等手艺人,逢年过节时自愿结合玩灯赛会,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后来,花鼓配上乐曲,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逐步形成花鼓戏。(又称“小开口”)

香火戏史见于扬州、镇江及其各乡镇的民间香火、祭祀风俗之中,后来在唱念表演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场搭台演唱,便形成香火戏(又称“大开口”)。

扬州清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坐唱艺术,曲牌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其音乐唱腔和演唱技法,后为花鼓戏所吸取,为扬剧音乐奠定了基础,扬剧拥有统一、和谐、完整的音乐体系,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具有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局面。“大、小开口”在上海时又分别称为“维扬大班”和“维扬文戏”。民国二十年(1931)“大、小开口”艺人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镇江、南京以及上海均举办了艺人学习班,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定名为扬剧。2006年,扬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