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至 2016年4月22日 ,第九届东方名家名剧月《葬花吟》王心心作场 南管古琴音乐会在 东方艺术中心 精彩上演。
2016.04.21 - 2016.04.22
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活化石”之称。晋唐、两宋时期,中原音乐文化经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进入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保留了唐以前汉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南音在台湾被称为“南管”。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葬花吟》
由王心心谱乐,黄勤心古琴,全曲以南管独特的哀怨唱腔,唱出黛玉葬花时的自怜自叹,令鸟木为之同悲的凄楚怅惘,勾勒出“秉绝世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的林黛玉。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取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虽然宝玉和黛玉彼此性灵相通,宝玉在长辈的作主之下娶了宝钗。然而当宝玉和宝钗正热热闹闹地拜堂成亲的时候,心碎、绝望的黛玉,也正凄凉地走向她生命的终点。此曲描述黛玉葬花,感叹身世遭遇悲凉,她的多愁善感中,更透露其才情过人,面对人世抑塞不平,不甘屈服的性格。
心心南管乐坊创始人 王心心
王心心,当代华人最重要的南管音乐家之一,生长于福建南管的故乡──泉州。四岁开始学习南管;精习指、谱大曲及各项乐器,尤以歌唱著名,是南管界少见“坐遍五张金交椅”的音乐全才。曾任福建泉州南音乐团专职乐师、台北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音乐总监。
1992年定居台湾,秉承南管当代传唱的使命,勇于突破传统的窠臼,2003年独力创办心心南管乐坊,致力于南管与当代艺术跨领域的合作,并在南管吟唱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的结合创作上独树一帜,经典作品如《葬花吟》《琵琶行》及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声情并茂,形象动人,知名编舞家林怀民曾如此形容:“她尚未出场,我们静默等候;她一开口,我们便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曾受邀于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法国土鲁斯亚洲制造艺术节、德国碧娜‧鲍许国际舞蹈节、比利时法兰德斯艺术节、荷兰东亚之音、法国及葡萄牙东方艺术节、法国巴黎-小艇歌剧院、吉美博物馆、参议院、美国纽约中华新闻文化中心、旧金山世界音乐节、温哥华加拿大音乐节、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印度ONE ASIA艺术节,于全世界举行近百场演出。
古琴 黃勤心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系学士、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硕士。台北“等闲琴馆”驻馆老师、 中国古琴协会(北京)的名誉理事。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古琴兼任讲师,曾与南管名家王心心及比丘尼琼英卓玛等人合作。
2004年开始演奏生涯,并受邀于奥、德、法、中各地演出。2013年为电影《刺客聂隐娘》创作古琴《青鸾舞镜》,并担任古琴指导,琴曲收录于电影原声带。2015央视春晚中担任张震先生《江山如画》的古琴演奏指导。同年5月于台湾两厅院音乐厅举办“琴韵春生古琴音乐会”、6月举办“飞波走浪--台湾青年琴家演奏会”“纪念古琴艺师孙玉芹先生系列音乐会”, 9月发表创作“青鸾舞镜古琴独奏音乐会”。
宗教博物馆陈国宁馆长说:“勤心弹琴,自然于韵的表现,静中的气息在指尖律动,淡定自如,稳重而清远,深得琴曲意境,诚台湾琴界后起之秀。”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所长道说:“勤心 所达到的技艺和境界似五、六十岁的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