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雅乐·丝竹重阳 国乐研究社江南丝竹音乐会

2016年10月6日 ,海上雅乐·丝竹重阳 国乐研究社江南丝竹音乐会在 东方艺术中心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6.10.06

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丙申重阳,国乐研究社耳顺之年的老艺人,携江南雅乐重器,登东艺之台,中花、凡忘、寒江、行街,不一而足,繁弦急管原味复刻,此江南丝竹之幸,亦芸芸观者之福也。更有唐人大曲《泛龙舟》,可入筝,入琵,入笛,古曲今鉴,有雅皆备,无乐不作,管窥盛唐气象,此斑足矣。

简介

上海国乐研究会是上世纪40年代创建于上海的一个久负盛名的民间国乐团体,其创始人兼首任会长是已故著名国乐大师孙裕德(1904-1981)先生。孙先生是我国清、民国之际《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传人王昱庭的嫡传弟子,早年即以琵琶演奏名世,更善洞箫,昔日曾以“洞箫大王”之美名享誉海内外,生前为上海民族乐团第一副团长。

上海国乐研究会于1941年成立后,曾先后三次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国乐专场演奏会及其他各种性质的演出。从1941年至1949年间,其中重要演出15次,慈善演出7次。如1942年11月15日为普育堂孤儿堂、圣母院、安老院等筹募款项的国乐演奏会;1944年10月由新闻报社、申报馆、联华银行主办“募集贷助学金”空前大演奏。1947年该会有在孙先生带领下去到美国巡演60余场,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民间音乐团体。孙裕德先生因此被当地的报纸誉称为“中国的音乐大使”。

1950年后上海国乐研究会集体加入上海国乐联谊会,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如参加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的文艺界捐助抗美援朝的飞机大炮的演奏会。另外,该会的三分之二成员都被中国各音乐艺术学院,或专业的文艺单位吸收去成为专业教师或专业演奏员。

1981年之后,为配合上海地区编写《上海地区民间音乐集成》的工作需要,由孙裕德先生之女孙文妍召集了原上海国乐研究会的老会员进行了复会。

上海国乐研究会的丝竹乐的特点是:坚持守住江南丝竹中的传统乐曲,并通过磨练将江南丝竹乐中的秀美、平和、温婉的音韵和气质保存下来。因上海国乐研究会在演奏中能保存这些特色,所以在历年来的各种江南丝竹乐的比赛或交流会中上海国乐研究会均获得好评和殊荣。

节目单

演出曲目

中花六板

又名中花、中落、熏风曲是江南丝竹传统曲目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一类曲目。它的母曲为《六板》、《中花六板》与《慢六板》、《阳八板》等曲的变体,全曲中庸平和,婉转悠扬,极具艺术魅力,深得丝竹乐爱好者的喜爱。

凡忘宫

又名《阳八曲》、《倒八版》、《凡忘宫》。通过演示,我们形象地听到了此曲的速度由慢渐快,节拍由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到极快板,音符由长到短、由疏到稠密。音符也似蛇在成长中需要层层蜕皮的过程,将节拍逐渐缩短、将被加花扩展出来的旋律音符逐层缩减,至极快板段才出现由骨干音构成的旋律音调。丝竹界称这种变奏手法为“蛇脱皮”。凡忘宫的乐曲情趣由文静逐渐转为热烈欢快,接回段归还文静平和。

行街

此曲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很受丝竹爱好者喜爱。它通过由慢而快的速度变化,将几个曲牌有机地联合成套的结构。此曲因经常用于婚嫁迎娶和节日庙会巡演场合而得名。全曲由慢板开始,通过层层加快,把气氛逐渐推到高潮。

寒江残雪

又名《春思》。是一首短小的民间古曲。旋律古朴悠扬,情趣高远,超凡脱俗,似有寒江独钓的遗风。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粤曲,源于北方小调《闺舞》,又名《醉太平》,后经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改编为民族乐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其借景抒情、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连绵不断的抒情性。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有淡泊悠远、虚无缥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成为广东音乐中的名作。

怀古

此曲原系大埔名曲,其旋律优美,端庄典雅,耐人寻味;快板又活泼、热烈欢腾,大有昔日宫廷乐谱之概。

泛龙舟

公元605年和610年,隋炀帝两度巡游江都(今扬州),作《泛龙舟》辞,并命龟兹乐师白明达谱曲。唐入大曲,后又改变成筝、琵琶、笛曲。《仁智要录》、《三五要录》、和《博雅笛谱》中均有此曲。旋律悠扬婉转。

朝元歌

《朝元歌》原为昆曲剧目《玉簪记·琴挑》中的唱腔,抒发了古代女子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向往自由的情怀。

*曲目以现场演出为准*

相关领域
娱乐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