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至 2015年11月29日 ,爱丁堡精品戏剧—英国1927剧院《机器人魔像》Golem by 1927 Britain在 北京9剧场 精彩上演。
2015.11.25 - 2015.11.29
北京9剧场-切CHE·行动剧场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温馨提示:60元价位为学生票,学生票需持票和本人学生证入场。
演出介绍
“危险不在于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机器……”- 卡尔•马克思
温暖大半个地球 2015爱丁堡艺术节戏剧精品
英国1927剧团王者归来
《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原班人马 -《机器人魔像》
Golem by 1927 Britain
爱丁堡精品戏剧,探索人类和机器人的终极关系
戏剧表演和音乐、手工动漫、粘土动画及影像同步呈现
联合制作:英国1927剧团、伦敦新维克剧院、巴黎市立剧院、奥地利萨尔斯堡艺术节
首演:2014年8月奥地利萨尔斯堡艺术节
英国1927剧团《机器人魔像》
在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未来,机器人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和机器人相比,人类的劣势十分明显,低效、昂贵也更容易犯错误。技术达到了超越人类控制的临界点,有了独立意志的机器人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在人和机器交织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我们的生活何去何从?
《机器人魔像》根据本世纪初捷克作家古斯塔夫•梅林克畅销书改编,由1927剧团《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原班人马创作,以戏剧表演和音乐、手工动漫、粘土动画及影像的同步呈现 讲述黑色科幻故事,2014 年奥地利萨尔兹堡艺术节首演获得巨大反响。
魔像(Golem)是犹太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意为用黏土做成的有生命的人偶,相传只要将写上神秘文字的纸条放进它口中,它便会像活人一般动起来,任凭差遣。它也是《科学怪人》故事灵感,形象化了人类害怕被人造世界反制的不安。1927 剧团受魔像的古老传说启发,将背景设定在未来世界,某天主角罗伯特•罗伯逊买了只人形机器人魔像,由它打理大小事,生活变得轻松自在又拉风,但一切渐渐起了变化……
获奖介绍
-英国伦敦艺穗节最佳作品
-英国OFFIE最佳娱乐奖
-英国彼得•布鲁克空间最佳剧团
-英国全英戏剧奖
-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先锋天使奖
-英国伦敦艺穗节一等奖
-英国格拉斯哥艾启思•布雷克奖
-英国卡洛•坦博尔奖
-美国纽约戏剧协会独特戏剧体验奖
-美国纽约戏剧协会投影和动漫奖
-澳大利亚绿屋奖
英国1927剧团
1927剧团是英国戏剧新锐的佼佼者,伦敦著名新维克剧院的驻院剧团,长于以黑色幽默针砭时弊,作品以戏剧、电影、动漫和音乐的完美混搭创造出电影般的魔幻效果,被泰晤士报誉为令人震惊的天才,曾横扫爱丁堡艺穗节4项大奬,并获纽约戏剧协会奬和澳大利亚绿屋奬提名。
2005年,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苏珊•安德拉德和动画家保罗•巴利特在伦敦创立1927剧团,演出主要在卡巴莱场所、喜剧俱乐部等。2007年,《邪恶和深蓝色的海》在爱丁堡艺术节一炮而红,获得五项英国戏剧大奖(全英戏剧奖、爱丁堡艺术节先锋天使奖、伦敦艺穗节一等奖、格拉斯哥艾启思•布雷克奖和卡洛•坦博尔奖)。1927剧团从此成为英国新锐戏剧的领军者,粉丝跨越戏剧、电影、动漫等多个领域。
2010年,剧团的第二部作品《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在悉尼歌剧院首演。《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在英国国家剧院两个演出季的演出票均售罄,被英国媒体评为2011年伦敦西区以外最佳作品,获得伦敦《标准晚报》两项大奖。2011-2014年期间,《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在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比利时、中国、克罗地亚、丹麦、法国、格鲁吉亚、香港、爱尔兰、意大利、约旦、拉脱维亚、马耳他、新西兰、尼日利亚、俄罗斯、西班牙、瑞士、阿联酋和乌克兰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80个剧场演出了500余场。2012年,1927剧团和德国喜歌剧院合作创作了《魔笛》,获2013年两项歌剧大奖。《机器人魔像》是剧团的第四部作品,于2014年8月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艺术节首演。
观众微博
“期待啊!1927剧团的演出太太太好看了”
“有点文艺,带点幻想,些许童真,永远孤独。”
“真有腔调!舞台充满表现力和想象力。整剧严谨,过渡自然,寓意深刻,结尾优雅而精彩。英式的幽默让人莞尔、会心,即便笑也不会失去绅士风度。”
“让漫画书在舞台上动了起来!英国1927剧团的演员能让观众从开场第一分钟感受到他们对戏剧的热情...现实与理想的撞击浓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音乐、歌声与影像里,黑暗中依旧美得很绚烂!”
“蒂姆波顿式的影像风格其实只是外面的那层皮,从里却可嗅到莎士比亚的味道。”
媒体评论
“俄罗斯绘画大师亚历山大•罗德琴科和美国导演蒂姆•波顿、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和德国导演佛列茲?朗、二十世纪初无声电影和二十一世纪漫画小说的结合,让人惊掉下巴的睿智,对社会问题的前瞻性寓言。”
--- 英国《卫报》
“出色的表演和现场音乐,美轮美奂的动漫影片背景,醇厚的文化乡愁,犀利的后现代主义光芒,现实生活的超现实主义演绎。”
--- 英国《苏格兰人》
“经济衰退期的时令文化杰作,集卡巴莱歌舞、无声电影、黑色幽默和罗尔德•达尔式冷酷于一身,精准独到把握社会问题,钢琴奏出的背景音乐前卫优雅。”
---美国《先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