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 至 2013年12月1日 ,十三号剧院国际戏剧演出季之《哥本哈根》在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 精彩上演。
2013.11.29 - 2013.12.01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
暂无
剧情介绍:
天堂,或许是地狱。
三个灵魂今天聚在了这里……
他们谈,谈1941年的战争,哥本哈根9月的那个雨夜,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他们谈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还谈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他们谈战争时期个人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的权利,炸弹扔下后城市里狼籍扭曲的尸体……
他们谈这谈那,最想说清的却是两个影响了世界物理学进程的诺贝尔获奖者沃纳•海森堡和尼尔斯•波尔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谜一样的会见。
他们不断地叙述着会见的“真实”,结果却依旧不定……
编剧:迈克·弗雷恩
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出生于1933年,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后来在《守护者》和《观察家》做过记者和专栏作家。在此期间,发表了《锡人》(1965年)、《俄国翻译》(1966)等。最近的小说包括《登陆太阳》(1991),本书获得《星期日快报》年度奖。2002年,他的小说《间谍》获“维特布莱德”小说奖,并获“维特布莱德”年度图书奖提名。迈克•弗雷恩也是同年“黑伍德•黑尔”文学奖获得者。
迈克•弗雷恩的剧作包括《字母顺序》(1975)、《云》(1976)、《蠢驴的岁月》(1977)、《建立还是破坏》(1980)、《噪音消失》(1982)、《捐助人》(1984)和《哥本哈根》(1998)。其中,《哥本哈根》由皇家国立剧院在伦敦首演,并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在欧美引起广泛轰动。近年,澳大利亚、日本也有《哥本哈根》的演出。评论界称这股势头为“哥本哈根现象”。
导演:王晓鹰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导演,戏剧学(导演学)博士。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中央戏剧学院在徐晓钟教授指导下获我国第一个导演艺术专业的博士学位。
戏剧导演创作较多地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主要作品有:《魔方》、《浴血美人》(法国)、《保尔•柯察金》(前苏联)、“新版”《雷雨》、《情感操练》、《春秋魂》、《爱情泡泡》、《绿房子》、《安娜•克里斯蒂》、《男儿有泪》、《中国制造》、《第十七棵黑杨》、《死亡与少女》(智利)、《萨勒姆的女巫》(美国)、《哥本哈根》(英国)、《普拉东诺夫》(俄罗斯)及音乐剧《花木兰》、越剧《赵氏孤儿》、黄梅戏《霸王别姬》等,并分别为纽约外外百老汇和香港、澳门的话剧团体导演《庄周戏妻》、《春秋魂》、《屋外有花园》(美国)、《群鬼》(挪威)。
在舞台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导演艺术理论研究,已发表导演艺术研究论文四十多万字,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博士论文)、《从假定性到诗化意境》等导演艺术理论专著。曾获得“文华奖”优秀导演奖、“金狮奖”优秀导演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导演奖及优秀评论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中国小剧场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中国文艺评论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演员:
梁国庆
何瑜
杨青
评论:
“引人入胜……这些年里最鼓舞人心、最具独创性的观念戏剧……很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本·布兰特力《纽约时报》
“非常具有戏剧性……弗雷恩采用了很优秀,几乎是数学的方式处理戏剧的结构……《哥本哈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特别的愉悦,而且引发我们的思考。”——约翰·拉尔《纽约人》
“本剧最具魅力之处之一(尤其是在演出中),是它在表现对现代物质质询时的方式——强烈的竞争意识,却不失彼此的关爱、尊敬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不考虑现实的应运意义。”——伊恩·约翰逊 加拿大马拉斯比纳大学文科研究课程讲义
“弗雷恩的技巧就在于运用原子物理的科学构架,从著名的薛定谔理论到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去探讨一个人的观点如何影响对终极事实的探索,而这些事实是不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流获得的。”——约翰·朗根堡
十三号剧院国际戏剧演出季之《哥本哈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