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 ,明星版舞台剧《漂洋过海来看你》在 上海大剧院 精彩上演。
2018.12.16
上海大剧院-中剧场
不低于一小时
以场馆规定为准
明星版舞台剧《漂洋过海来看你》12月上海大剧院上演
“让我再看看”
“看什么”
“再看你一眼”
“2018年5月24日至27日,一部由上海、台湾两地喜剧人共同打造的舞台剧《漂洋过海来看你》在上海首演。舞台上,一段历经四十年久别重逢的故事感动了现场的观众......”央视新闻的相关报道,40000+的阅读量,让这部原创话剧成为今年5月的一股暖流,在微凉的初夏流进观众的心底,温暖了跨越半个世纪的观众。
1947年的上海像一个婴儿蜷缩在城墙围砌的摇篮里。人们为了果腹奔波,忙于和急速贬值的纸钞赛跑,唯有胡同口的梧桐树,仍旧依着自己的步调,在炎热的六月盛开着花朵。大树下,回荡着周璇《何日君再来》的歌声,男孩沛民和女孩宋英站在树下,沛民许下一年后再会的承诺。
谁知这一别,竟是四十多年的漫长岁月。沛民辗转来到台湾,宋英则留在梧桐树扎根的弄堂。隔着浅浅的海峡,却也隔开了沛民与宋英的生活,他们分别结婚、分别生子、分别经历起起落落,分别渐渐老去。就像两条平行线,虽不相交,却一起向着时光远处延伸。
“最香甜的符号象征”
戏里的“槐花”实则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记忆里所有美好事物的符号,也是对无处安放的情感的一种寄托媒介,有了这种实物寄托,一切情感都变得可以描述、可以被看见、被触摸,从而也唤起了观众心中的那树“槐花”。春去秋来,大槐树改变着外貌、色彩,但它一直都在。
沛民说,“我记得第一次见你,就在大槐树”,它既是一对青年情感相遇及离别的“纪念地标”,也是一种抽象的时间流转的象征。植物其实是种很神奇的东西,它们守在原地,随四季循环往复。人呢,虽经历着一样的四季变化,却常常物是人非,像是那爬不回枝头的落叶,只得仰头看看,等待某阵风忽然吹来,与它飘摇同去。
“最孤独的色调对比”
剧中,人物想象中的场景多是暖色调,而现实则是冷色调,或是以暖衬哀。比如结婚后都忙于事业,无暇见面,最后连电话都是沛民和英子接。橘色灯光拱托出温馨的氛围,但两位老人拿着电话的身影却显得孑然孤独,两束暖橘色定点光打在人身上,却仿佛真实的隔着千山万水,令人心伤。看完《飘洋过海来看你》的观众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到家,看着你爱的人,简单而幸福。
“最深邃的时空交错”
将青年与年老之间对话、动作、结局放置在舞台的双层空间中加以展述,营造一种时代的重复感与失落感,给予观情感共鸣是话剧带给观众极大的惊喜。若是线性地表现四十年的光阴是单一的,年华已逝,半生的家国之梦,在舞台只不过短短几分钟过场。然而,将舞台合理切割布局后,所铺展开的场景更具有对过往时光的“追悼”之情。不论是相同情景下的人物言行,还是不同情境下的人物情感走向,都是以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的重复性作为多重空间叠加的契机,这也正是这个舞台的独特之处。
创作背景:
“1949年,我奶奶从上海到了台湾,1987年,两岸开放了,小学三年级时,我父亲拿着信对奶奶说:‘妈,上海来信了。’奶奶流着眼泪激动地和我爸爸说:‘念,赶快念。’信是奶奶的姐姐写给我奶奶的,奶奶听完信后打开了抽屉,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信说:‘这些信终于可以写上地址寄出去了。’
1989年,爸爸陪着奶奶回到了上海,姐妹俩见面那一幕是我父亲永远难以忘记的画面,同年我父亲也来到了上海成为第一批的台商,由此,我想写一个剧本,通过《漂洋过海来看你》去讲述两岸开放30年间两岸人的情感故事。”
--《漂洋过海来看你》编剧导演 李宗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