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以后的金融是生长在场景里面的

2017年10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2017年度中国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

高峰论坛举办期间,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接受了FT中文网的采访。

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使得在移动支付掀起的中国浪潮成为此次论坛中颇受关注的议题。而论坛之后的访谈,除了讨论中国电子支付的发展速度为何更胜欧美之类的老话题之外,FT中文网颇感兴趣的是:在经历花呗协议风波之后,蚂蚁金服将如何应对用户的信息安全隐忧?作为趣店“背后大山”的蚂蚁金服,又如何看待卷进舆论风波的现金贷、消费贷?

高峰论坛举行之时,现金贷强监管措施呼之欲出,而蚂蚁金服也要求支付宝生活号入驻商家的年化综合费率不超过24%,且已终止与部分现金贷平台的合作,显示出保守管理趋向。

蚂蚁金服,支付宝,蚂蚁金服,场景金融

【访谈节选】

FT中文网:为什么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比欧美要迅速得多?

陈龙:美国有非常先进的金融体系,支付体系却非常过时。他现在还在写支票。美国的商家支付费率大概是3%甚至更多,那么在中国的话都是6‰或者是更低。所以今天中国的移动支付不但是更“普”而且是更“惠”,安全率也远远超过传统的银行卡。在中国,传统银行卡资金的损失率大概是在万分之二左右,那我们(移动支付)的是大概是百万分之一左右的水平。偶尔也会有人在网上说我的账户如果被偷了怎么办、手机被偷了怎么办?确实有这种担忧,但它发生的几率和频次真的跟飞机掉下来一样。

那为什么会是在中国?我想首先确实中国的服务原来做得不够好,金融服务、零售服务等,这都是不够好的。普及是从电商开始,它让所有人都能够去买东西,如果没有支付的话,他是做不起来的,这种新的零售方式,买卖双方不见面,所以必须解决这个信任缺失的问题。其实支付宝解决的并不是支付本身,他主要是信任问题。中国的整个电商已经占了国民经济、社会零售的很重要的一块,而且还在飞快地增长,从这个(电商)开始,扩展到以后比如社交等很多别的场景,移动支付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而美国原来的金融是相对还比较成熟,虽然说它的支付体系是比较落后而且很贵,金融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一个行业,他的这种安排是几十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是我们原来更不发达,还是这个所谓的后发优势,新的商业、消费方式和支付的结合,让中国变成了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

FT中文网:关于蚂蚁金服的国际化,我之前在某篇文章看到一句话,说蚂蚁金服未来三年预计用户将会有30%来自海外,这说法对吗?

陈龙:我们没有准确的一个数字上的时间表,但是我们确实在非常快地布局。比如说我们在国际化的很大的一块是“国际化中的当地化”,我们说的全球化呢是帮助当地伙伴繁荣,那么像比如印度的Paytm,Paytm现在用户已经超过2.5个亿了,那么加上跨境的各种支付、中国人到外国的消费、外国人在中国买东西等各种加起来,可以看到一个飞快的增长趋势。

FT中文网:您之前有在演讲中强调金融科技中未来的重要一大趋势的场景化,那您觉得相比微信,支付宝哪些场景做得比较好?

陈龙:我把金融的未来叫金融生活,我把它叫Finlife不是Fintech,技术只是一个起点,但是金融生活是更高更成熟的一个阶段。未来的金融一定是以用户为核心而构建它的金融生活。这个金融生活里面呢除了支付还有很多别的东西,还有比如说理财、信贷、保险、信用的积累。工业时代的金融是条块分割的、分开的,以后虽然机构可能是分开的,但是功能一定是围绕用户,就是C2B,典型的从B2C的C2B,以后是这样的一种金融生活。

蚂蚁金服希望能够构建一个用户为核心的金融生活,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去同时做得很广,又做得很深的,那么在金融生活里面,就是帮助我们的用户——不仅是支付,支付只是一种相对同质化的东西,但是用支付不只是在做支付,也是在积累信用,再比如说像我们的这个蚂蚁森林,你还是是在做公益……

FT中文网:所以用句时髦话讲,你们在做一个“生态”?

陈龙:对,所以说这些事我觉得是可能是金融科技的的未来,我希望大家在想起金融生活的时候,在各种各样的场景里面,会想到支付其实只是一个维度。

FT中文网:那您觉得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迭代,未来给金融还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陈龙:其实就是我说的这个金融生活的趋势是刚刚开始的,它发端于移动支付。移动支付首先是从线上走到线下,原来主要是网购以及在平台上买东西,但现在打车、共享单车、吃饭、旅行、住宿等各种线下服务都用移动支付了,这个大趋势正在进行——就是让移动支付无所不在。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大家不但是在做金融、做支付,实际上也在积累信用。金融的边界其实是要懂得用户、要甄别风险,而在此基础上能够给他们恰当的金融服务。金融跟一般的标准化产品是不一样的,金融的效果是滞后的,它的好坏你要过一段时间才知道,所以金融产品是一种基于用户的服务。支付只是刚刚开始,当你懂得用户以后,你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以它为核心去构建金融生活。

以后的金融是生长在场景里面的,长在销售、消费的场景里面,这个是未来的金融。今天的金融是金融场景和别的场景是分离的,而且只为大企业和比较富有的个人提供了相对好一点的金融服务,对于大部分人它是不方便的。以后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让各种服务平民化、无所不在,这个真的是刚刚开始。

FT中文网:金融科技企业要做征信、做风控就需要数据,那么这种情况下,用户的个人信息权利跟企业的数据权利,应该如何平衡?

陈龙:你问的是平衡,你要知道人是“精神分裂”的,你问他说你要不要隐私安全和数据安全,他一定是要的;那你问它你愿不愿意去把微信、支付宝这些全卸载了,我觉得大部分是不愿意的,所以一定要平衡考虑。

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点就是,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是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分享,这是这个时代一种新的生产力。而且再过十几年,由于物联网,那个时候的数据量会是现在的几十万倍,所以我们现在称之为大数据的时代,其实只是刚刚开始的一个小数据时代。这个时代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分享一定会爆发巨大的红利。当然这个红利的另外一个前提就是要平衡好与数据安全的关系。

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的挑战对所有的企业都是共通的,是所有机构的挑战。保护好数据安全,牵涉到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实际上这个东西在不同的国家其实是有争议的,如果过早地去限制的话,会影响生产力所带来的红利。

每个国家文化、习俗也不同,所以它需要寻找一定的共识,但有几个是必须的:首先必须保护好用户的权利,这个权利的一个核心就是采集数据不能什么都采集,最小化原则。另外是要去征得他的许可,这是保护的原则,这个原则要贯穿到整个数据使用的生命周期里面去,而且用技术的方法去解决。

比如说在开始采集的时候要授信,那么采集了以后在存储的时候数据可以脱敏,把原始的敏感的信息隐去。存储之后数据的传输,现在很多数据传输已经是脱敏过的数据,而且很多时候原始数据是不需要去传输了。还有的是分享,可以用技术的方法就是大家都不用去给数据了。我们现在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就是说跟别人分享数据,但是分享的不是原始的数据,是用一个算法把他们放在一起就得出一个答案,这个解决方案是大家可以用的,把数据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就分离了,而且使用权还是一个脱敏和加密过以后的使用权。所以把当你把数据的存储、传输、分享,这些都以保护用户的隐私为核心,用技术的方法去解决的话,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可怕。

应该有一个市场机制,能够用技术的方法把以保护用户为原则,贯穿到整个数据使用的生命周期里面去,把这几个结合起来的有一个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数据作为一种生产力,它才会繁荣。

FT中文网:最近消费贷、现金贷陷入舆论风波,然后监管部门也在调查且有收紧的趋势,这个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吗?

陈龙:我们讲金融的话,有一个词叫叫去杠杆,但去杠杆的话,相对来说居民消费者的杠杆是最低的,中国人有存钱的传统,所以相对杠杆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所以现在消费者的杠杆一直还是比较低,但是增长的比较快,这个是值得我们去观察的。

以前的金融是不普及的,大部分中国人是没有一个好的信贷记录,就中国只有1/3的成人在央行征信中心有一个信贷记录的,那所以大部分人是得不到这个消费者信贷的这个服务的,消费者信贷的发展,跟消费升级是有关系的。

如果看一下美国的历史,就知道信用卡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没有大众消费这个词,就不会有信用卡的产生。中国也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所以我觉得首先是要看现实的需求。而且消费者总体的杠杆率比较低,既相对别的行业来说比较低,而且相对于别的国家的消费者来说也是比较低的。

其实你可以看到,还是有比较大的一批金融上相对健康的人群,没有得到消费者信贷的支持。基于中国今天消费升级的背景,中国人收入的增加、杠杆率相对还比较低,信用卡的普及度还不够的这样一个情况下,它有一个自然生长的土壤,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金融是有边界的,金融的边界其实就是能够甄别风险。如果你超越这个边界,自己会被惩罚,还会给行业带来伤害。

P2P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行业,有的P2P企业做的很好的,因为它们懂场景,能够去甄别风险,但是有些是那种“裸奔”的,甚至有诈骗的……所以我觉得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应该是说它还是有健康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但我们永远要在这种大家都要跟风的时候,小心它潜在的风险。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其实是一方面很乐见他的发展,一方面还是会有担忧的。

相关领域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