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踢鼓秧歌(Datong tigu Yangge),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秧歌,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流传于山西大同桑干河沿岸的杜庄、吉家庄、峰峪、麻峪口等乡。其中尤以杜庄乡利仁皂、峰峪乡沙岭的秧歌享有盛誉。大同踢鼓秧歌历史悠久,清道光十年(1830)《大同县志·风土》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所谓“插秧歌”,疑即今之“秧歌”,属边舞边唱或舞中夹唱之歌舞形式。后来舞、唱分开。大同踢鼓秧歌即以舞为主,但至今结尾部分仍要唱《天下太平歌》。民俗中还有“赔牙”之说,即秧歌队给村民“拜年”,接受馈赠,吃百家饭(把馈赠的食物集中起来大锅烩,然后一起享用),秧歌队以舞作谢。秧歌队通常由秧歌艺人或喜好文艺的村民在农闲时自行组织。一般由17人组成,秧歌头1人,鼓子4人,花子4人,棒子4人,风公、大脚婆、络毛、看书先生各1人。有的队无秧歌头,就由16人表演。购置服装道具的费用,大都是向村民摊派。表演形式有大场子、过街场子、对耍三种。大场子即秧歌队于广场表演各种队形图案。常用队形图案有天地牌子、八卦穿顶、凤凰双展翅等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