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Translated Literature),文学-外国文学-其他文艺理论,日本文学形式,将他国文学置换成日语后形成的文学。在日本,翻译文学由来已久。由于地处亚洲最东部,又是四周环海的岛国,可以说日本是在一种相对隔绝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并一度处于世界文化的边缘。一直以来,日本十分注重对外国文学、文化的输入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翻译的作用不容忽视。日本的翻译文学可追随至平安时期(794~1192)对一些与佛教、儒教、历史相关的书籍的翻译。江户时期(1603~1868),翻译对象主要以中国小说和戏曲为主,此外还出现了《伊索寓言》的日译本《伊曾保物语》。进入明治时期(1868~1912),翻译文学迎来了它的繁荣期,并对后世文学产生影响,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明治以来的翻译文学,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治维新(1868)开始至1887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国门大开,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涌入日本被翻译成日语,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但是,这些作品普遍具有较为浓重的启蒙色彩,它们的译者与其说是翻译家,不如说是启蒙思想家或政治家或记者更为合适。